君懿
589年,隋文帝楊堅命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余萬南下滅陳,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大索貌閱”制度
隋朝建立后,就著手對全國人口展開普查,并頒布了較為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按照官府的詔令,3歲以下為“黃”,10歲以下為“小”,17歲以下為“中”,18歲以上為“丁”,60歲以上為“老”。這里所說的“丁”即男丁,需向國家擔負各類差役及兵役,但60歲以上的老人獲準蠲免。然而,各地在實施過程中,為了加緊搜刮民脂民膏,往往將“丁”的年齡推小,將“老”的年齡推后。
此外,隋朝還強化了對人口所從事職業的管理,逐步形成了“織戶”“灶戶”“花戶”“軍戶”以及“樂戶”等,使各階層之間的流動相對固化,便于強化人口控制。值得一提的是,隋朝還實施了“大索貌閱”制度,即在戶籍簿上登記戶主的姓名、性別、年齡以及本人的體態相貌等,便于衙役緝拿逃犯,追繳租稅。按照規定,凡虛報年齡或隱瞞個人情況者,皆要受到嚴厲的懲處。
主動申報戶籍
唐代在沿襲隋代做法的同時,對戶籍變更做了更為明確的規定,要求民戶主動申報戶籍情況,并以此為基礎編制戶籍冊。戶部按照各地申報戶籍的情況進行分類統計,從而確定來年全國的財政收入狀況。可見,唐代的戶籍制度已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唐代還產生了“編戶”與“非編戶”兩類人。所謂“編戶”指的是良民,即自由民;所謂“非編戶”指的是賤民,即非自由民。唐代將良民和賤民并立,即要求良民與賤民一道登記造冊。唐代的賤民主要包括給官府服役的官賤民,如工戶、樂戶、雜戶;還有依附于門閥士族的私賤民,如部曲、奴婢等,他們往往屬于官紳的個人財產,可以像貨物和牲畜一樣交易。
“團貌”程序不可少
唐代還規定,每3年進行一次戶籍登記,且必須經過“團貌”這一程序,即根據年齡大小在戶籍檔案上注明“黃小中丁老”,并記錄每個人周詳的形貌特征。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可以從敦煌出土的唐代籍賬殘卷中,發現不少戶籍資料上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類的文字,此類體貌特征的描述如同照片一樣,可協助官府掌控人口情況。唐代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戶籍法律制度,第一次明確了城邑和鄉村的分野,延續了數千年的城鄉戶籍分類管理制度,由此揭開帷幕。此外,唐代還規定,凡登錄的戶籍需編印3個復本,一本留縣衙保存,其余兩本送州府及戶部留存。
唐代還將戶籍與賦稅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承襲北魏均田制的基礎上,創制了“租庸調”制度。按照規定,官府可依據戶籍上的丁口數量向每個家庭授田。凡18歲以上的男丁,每人可授田100畝,田地原則上不允許自由買賣。獲得國家授田的百姓,需為國家繳納賦稅并承擔勞役。唐代的賦役屬于人頭稅,故名“租庸調”。這一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同時也抑制了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然而,這一制度也將農民束縛于土地之上,使其無法自由遷徙。
據史料記載,各地百姓如需前往長安,就必須向戶籍所在地的衙門申請“公驗”,即一種類似于通行證的證件。倘若守城的門卒膽敢擅自私放沒有“公驗”之人入城,則要被罰服一年的苦役。
最早的城市居民——坊郭戶
宋代的戶籍制度根據居城或居鄉之別,可以劃分為“坊郭戶”與“鄉村戶”兩類。可以說,坊郭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它標志著宋代城市的繁榮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坊郭戶的居民,按照有無私產可分為“主戶”與“客戶”。此外,還可以根據財產的多寡,將主戶劃分為五等戶。主戶,指的是占有土地并向官府繳納賦稅的人口。客戶,指的是“借人之牛,傭而耕者”。這樣的劃分,意在表明人身對土地依附關系的減弱,人口可以有限度地流動。
除了主戶和客戶之外,宋代還出現了專門從事某項生產職能的專業戶,如茶戶、鹽戶等。宋以前也出現過專業戶,不過他們往往依附于官府;但在宋代則不同,他們更多是具有自由身的“匠人”。宋代還規定,凡在當地生活一年者,即可獲得戶籍。城市也是自由開放的,凡在城中經商常住者,皆可入籍。
宋代的戶籍制度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取消了賤民制度。按照官府的詔令,凡宋境之民,不論門第,皆可為自由民。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不少農民棄耕從商,因此貨郎擔這一職業頗為流行。事實上,宋代的人身依附關系較為松弛,凡客戶退佃離開時,地主是不能肆意阻撓的。緣于客戶往往飄浮不定,故而又被稱為“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