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是江西詩派的宗師和領袖。他所闡述的詩文創作理論,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讀書治學的思考,至今仍能為我們指點迷津。
宋代崇寧二年,即公元1103年,年屆花甲的黃庭堅將自己多年詩文創作實踐的思考傾注于筆端,寫在了給外甥洪駒父的信中:“寫文章自己遣詞造句最難,杜甫作詩,韓愈作文,每一個字都有出處,只是因為后人讀書少,誤認為是他們自己獨創的句子。古代能寫文章的人,都能夠真正地熔鑄萬物于一爐,即使引用古人的語句,也都如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如今,洪駒父是誰已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封《答洪駒父書》卻廣為流傳,燭照千古。
信中,黃庭堅從杜甫作詩和韓愈作文說起,指出將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中,有點鐵成金的作用,即詩學理論中的“點鐵成金”說。“點鐵成金”的基礎就在于多讀書,需要熔鑄萬物于一身,具有深厚的學識修養。因為強調多讀書,“萬卷”一詞在黃庭堅的詩文中也多次出現,譬如他在《書劉景文詩后》中寫道:“余嘗評景文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在其弟弟坐船離開戎州時,他也在贈詩中言:“船窗臥讀書萬卷,還有新詩來起子。”
但是飽讀經典之作,往往會存在貪多嚼不爛、囫圇吞棗的現象。對此,黃庭堅在寫給王子予的信中進行了剖析。他先引用《孫子兵法》,闡明兩軍打仗要集中兵力,選定恰當的主攻方向,實現奔襲千里殺敵制勝。然后說,讀書應該像集中兵力破敵一樣,長此以往就能體悟書籍作者的用心之處。其次,要在最初時集中精力熟讀一兩本書,之后再讀其余的書,就會勢如破竹,迎刃而解。最后,他用種楊柳的比喻進一步強調讀書的方式。楊柳是最容易生長的樹,倒著栽、橫著壓都能活,但一人種、一人拔,種上三年都活不成,以此形容不“盡心于一兩書”者,最終一無所獲。這是黃庭堅對讀書方法的具體論述,對我等確實有“點石成金”之妙。后世,曾國藩曾用兵家戰爭論述讀書與看書的區別,不知是否是從黃庭堅這段話借鑒而得。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人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此為黃庭堅的論述,見宋人釋惠洪在《冷齋夜話》卷一里的記載。這就是詩學理論中的“奪胎換骨”說,意指詩歌創作要化用前人詩歌意境進行再創造。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善于思考,貴在“涵泳”,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要能夠學以致用,突破創新。因此,黃庭堅十分推崇陳師道的讀書方法,曾在給王子飛的信中進行了論述。他借用大禹治水,摸清水脈,有堵有疏,闡述讀書要條分縷析,去粗取精,實現融會貫通。借用大禹治水,這本身也是“奪胎換骨”說的具體應用。
當然,任何讀書治學的科學方法,都要建立在持之以恒的基礎上,否則只能是鏡花水月。正如黃庭堅在《送李德素歸舒城》中云:“人生要當學,安宴不徹警。”他告誡人們,要堅持不斷地努力學習,就像軍伍在笙簫齊奏的歡宴場合,仍戒備不懈怠。如今,黃庭堅的這句話被進一步引申,已成為“人生貴在堅持,成在堅持”的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