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竹
摘 要:現如今,新媒體應用的普及化,使得高校學生獲取知識更加方便,獲取知識的類別也在逐漸增多,尤其是不同文化的輸入、道德價值觀念的傳播等,對當今大學生的影響是比較深遠的,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結合新媒體的環境特點,對隱性教育工作的內容進行布置和進一步拓展,這樣不僅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中,進而培養專業技能過硬、思政水平兼優的優秀人才。故以新媒體環境為研究背景,探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高職;思政工作;隱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5-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01
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與意識形態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一方面具備了一般學科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有自身較為獨特的地方。新時期,每個大學生都有較為突出的個性化意識,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對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和社會主義立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新媒體主要就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進行多元化信息服務的提供,屬于創新性的媒介,信息量大,信息來源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傳輸速度快,影響較為廣泛,新媒體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所以高職院校應該注重思政工作隱性教育研究,提升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隱性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關系
(一)隱性教育的定義
隱性教育主要是針對傳統的教育方式提出的一個概念。隱性教育的教育過程受宏觀性的主導,通常是在學生無意識的情況下、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開展的教育活動。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當中,學生普遍是以被動的形式進行學習,以應付的態度接受教育,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效果是不太好的。隱性教育雖然還是按照既定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隱藏教學的目標,學生的自身角色意識被逐漸淡化,將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逐漸滲透,學生所處的環境、參與的娛樂活動以及學生接受的管理都是教育內容存在的主要載體,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學習,最終在潛移默化當中接受和掌握教育內容。隱性教育改變了學生和教師的傳統的教學關系,二者之間不再是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關系,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變得生動、有活力,課堂更加的活躍,課堂內容也更加的豐富,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隱性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的關系
1.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隱蔽性。傳統教學當中,教師首先按照學校的教學安排制訂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每一項的針對性都比較強,而隱性教育則淡化了這種針對性,計劃性也隨之減弱,使得教育方式呈現出隱蔽性的特點。另外,隱性教育要比傳統教育更靈活,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案例的融入,更加注重各種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學生樂在其中,從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師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
2.增強思政教育教學的滲透性。隱性教育更講究“潤物細無聲”,強調潛移默化式的影響,這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有著非常好的推動作用,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了通暢的對話渠道,在交流中幫助學生領悟更為深刻的道理,這對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有著重要的作用。
3.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豐富性。隱性教育跳出課本的限制,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將傳統的單向關系轉變為雙向關系,通過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方式的探索和豐富,使得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更加明朗、有條理、有深度,理解得更為透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
4.使得思政教育教學的影響更加具備延續性和持久性。隱性教育注重活動的開展,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來逐步增強自身的政治覺悟,政治立場也更加的堅定,所以即使在隱性教育的初始階段,這個過程的收效不是很明顯,但是隨著隱性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的體會會更加的深刻,從而形成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新媒體環境下對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下對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
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營造了較為成熟的新媒體環境,無論是對于社會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都有著眾多的積極影響,而新媒體技術也同樣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的新探索,在此過程中隱性教育逐漸被關注和應用,其積極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借助新媒體滿足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的發展階段,通過多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識,對于一切新生事物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具備較強的探索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借助于新媒體環境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學習和探索的平臺,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探索欲望的滿足。
2.增強思政教學的即時性。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教學借助于新媒體技術能夠增強教學的即時性,大大地節省了時間。隱性教育可以采用網絡的形式開展教學過程,從而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限制,學生通過網絡更加快捷方便地進行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使得新媒體在高校思政隱性教育中即時性的輔助作用充分地體現出來。
3.將高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與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緊密地聯系起來。新媒體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需要,促使思政教育教學的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更加的靈活,這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時,隱性教育還充分體現了對于學生隱私的尊重,使得學生更愿意接受思政教育教學的影響。
(二)新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有一定的挑戰
新媒體的全面應用讓很多的網絡平臺受到大學生的追捧,像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都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網絡平臺。但是在這些網絡渠道應用的過程中,高校如果不能合理化地使用這些方式,就會讓思政教育工作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需要高校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疏導調節。另外,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會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學生學習成長的信息,這些信息會讓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學生產生不良的價值觀,這都是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面臨的挑戰。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隱性教育主要對策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隱性教育需要將工作從兩個方面進行推進,一個是學校,另一個就是教師,學校要將校園文化與新媒體緊密地結合起來,注重網絡師資隊伍的建設,將隱性教育的引導性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教師則要注重建立學生的反饋機制,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注重豐富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思政工作隱性教育路徑的拓寬。
(一)建立學生的反饋機制
現在的網絡技術發展速度可說是突飛猛進,與此同時,教育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革新,多媒體教育技術使得高職教育有了全新的發展。新媒體環境的優越性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其開放性強的特點。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現在的教育資源來源更加的廣泛,教育形式也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活動的參與來進行自我的良好展現。教師在隱性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者,同時也是整個過程的監督者。高職院校需要在反饋機制的建立上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對于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要適當地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對于學生中存在的偏激行為、不良的心理,要進行及時的科學的指導。要把學生對于政治性和敏感性問題的關注度提升上來,要引導學生從客觀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前瞻性和復雜問題的分辨能力。
(二)將校園文化和新媒體相結合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得以布置和延展,需要一個重要的指導依據,而這個依據就是校園文化。高職院校應該在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將校園文化活動和新媒體環境相結合,促使學生更加地關注校園文化,激發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熱情,逐步轉變學生的思想和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融入其中,并做好監督工作,及時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更好地調整校園文化活動,使得校園文化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傳播。
(三)思政教學人員可以借助軟件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最大的進步就是實現了媒體的互動性,幾乎所有的網絡平臺都致力于互動式的交流。思政教學人員可以借助于大學生習慣使用的軟件,比如微信、微博等與學生隨時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更為及時地解決學生內心的疑惑和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核心思想的傳遞,學生的不良行為能夠得到有效的約束,學校的教學形象也能得到相應的改善。
(四)建設思政教學素質高的網絡師資隊伍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的特點,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高校也應該主動迎合時代的潮流,在學校內部建立一支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思政教師隊伍,這樣就能夠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實現對學生更加有針對性和便捷的思政教育服務。具體來說,網絡思政教師在微信公眾號等學校官方平臺上設計與思政教育相關的交流頁面,隨時在互動平臺中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高職院校就能夠有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寬了思政工作的新路徑、新方法,也充分發揮了思政工作的隱形教育功能,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之中引導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思政課程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一門十分重要且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課程,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全新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隱性教育還需要不斷強化,這樣才能將其實效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在高職院校,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對此加以重視,積極組織和參與相關培訓,充分挖掘和應用新媒體的優勢,促進大學生群體化發展,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科學化育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芳琳.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隱性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14).
[2]范慧敏.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隱性教育探析[J].讀天下(綜合),2019(19).
[3]陳憲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隱性教育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38).
[4]陳灝.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應對策略[J].才智,2018(17).
[責任編輯 谷會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