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已經在下一代顯示技術的角逐中實現局部超越,‘十四五將成為中國企業在OLED產業的追趕時期。”
近日,在TCL例行的媒體通氣會上,TCL創始人李東生表示,中國已經在下一代顯示技術的角逐中實現局部超越。未來在大屏幕領域,印刷 OLED將取代一部分液晶高端產品的市場。他介紹說,TCL科技組建了半導體業務部門,準備在三個方面尋找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機會。一是在大部分制造業都會涉及的半導體功率器件方面擴大產能,提高技術,爭取率先突破。二是在大部分集成電路公司都沒有直接投資的晶圓制造產品領域,圍繞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材料、新能源三個領域的相關需求尋找突破。三是發揮公司資本平臺優勢,包括旗下的產業基金,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尋求投資的機會,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增強競爭力。
“中國制造需要從‘為別人做嫁衣轉變為生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品,同時從制造對象上需要從簡單跟隨的產品轉變為更具創新的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表示,在各行各業應用“新IT”,可加速智能化變革。所謂“新IT”中的IT,并非傳統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轉型),即基于“端(智能物聯網終端)—邊(邊緣計算)—云(云計算)—網(5G)—智(行業智能)”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的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他表示,“新IT”在實體經濟的落地,有助于大幅提升經濟整體及個體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和商業化進程,是企業與行業穿越雙周期、制勝智能化時代的核心成功要素。
“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已來到下半場,不僅需要互聯網應用層要嵌入更多的‘互聯網+技術,更需要AI生產力的底層系統。”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付英波提出,人工智能為數字經濟帶來先進生產力主要圍繞三個趨勢和著力點:第一,是推動AI產業化,用AI鑄牢數字經濟的底座。人工智能與其他數字技術的交互交融,構建了新型基礎設施。第二,是促進產業AI化,推動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實體產業要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兩者融合,將帶來實體產業模式的變革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三,是加速AI治理,推動技術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任的AI才是可持續發展的AI。可預期的、可被約束的、行為向善的AI治理機制需要盡早建立起來。
“智能手機外觀防護新材料,智能可穿戴與平板、筆記本電腦,汽車電子,智慧醫療等四大新賽道將迎來風口。”
全國政協委員、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表示,智能手機整機廠商有望加速技術迭代和產品升級,將為市場帶來新的增量空間,智能手機外觀防護新材料需求旺盛。智能可穿戴與平板、筆記本電腦也將迎來發展良機。其中,“在線教育”“云辦公”“智慧家居”“線上娛樂”等新型業態發展迅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市場再次迎來發展良機。此外,她還認為,智慧醫療巨大市場空間將開啟。在終端層,智慧醫療發展主要體現在無線智能診療設備、可穿戴式智能監測設備方面。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世界和中國5G規模化建設和應用的起步之年。中國廣電將乘勢而上,決戰全國一網整合和廣電5G一體化建設和發展。”
近日,在2021年GTI國際產業峰會上,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宋起柱表示,中國廣電將響應國家共建共享的號召,高起點高標準建一張安全可靠、綠色可信、敏捷智能的5G網絡。中國廣電將堅持差異化的發展策略,積極探索5G技術承載新的信息傳播、文化娛樂、智慧廣電和新媒體,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也將在公共安全、移動媒體直播以及物聯網互聯網領域,開拓新的價值。下一步,中國廣電將積極發揮所長,全力擴展智慧媒資、智慧電網、智慧交通、應急通信等政企領域業務。
“萬物互聯時代,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給每一間工廠、每一條生產線、每一個設備、產品乃至于每一個零件,以及虛擬的數字信息,賦予一個專屬的名字,就是工業互聯網標識。”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裴瑋認為,資源是信息通信網絡能夠運行、業務得以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因素。從傳統意義上講,電信網的資源主要是碼號和頻率,互聯網網絡基礎資源主要是域名和IP地址,延伸到工業互聯網領域,標識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資源。她進一步解釋,工業互聯網標識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夠使工業互聯網上面的物理對象和數字對象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溯源,也能夠通過標識實現對它們的控制、管理,使得這些對象之間實現交互。
“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引擎,呼吁每個人從點滴做起,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共建一個綠色、創新、包容的美好世界。”
日前,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陳黎芳表示,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變革和進步,都是建立在科技的突破與發展基礎之上的。但今天,科技被涂上了太多情感、政治的色彩,甚至被妖魔化。造成一部分人會因為恐懼,因為不信任,轉而不再相信科技的力量,甚至利用各種力量和手段,去阻止科技的發展。在她看來,當前,人類需要達成的共識是充分相信并發揮技術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一點點解決問題,不斷迭代完善,而非制造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