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麥 樺,歐陽群文
(廣州市河涌監測中心,廣東 廣州 501000)
廣州以河長制為“統領”,深入開展清四亂和源頭控污工作,全市水環境治理水平及治理成效實現了根本性的提升,納入國家監管平臺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13個國省考斷面全面達標,其中國考鴉崗斷面由2018年劣Ⅴ類水現已穩定保持Ⅳ類水。
然而河道水安全和水環境依然很脆弱,各類問題有反彈風險,存量問題更加隱蔽,河長履職有松懈傾向,常規發現問題的措施手段已不相適應。以往河道巡查方法主要是以陸路巡查和水域巡查兩種方式進行,主要的工作內容包括內業對臺賬的整理和外業的現場巡查,而缺乏內外業信息互通、以及對河道隱蔽問題、河長履職松懈等問題開展針對性和深入性的挖掘和追蹤。隨著廣州河長制工作的不斷深入,以信息化手段的河長管理機制不斷更新迭代,運用日漸成熟,實踐證明以“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支撐的內外業融合工作方法能很好地解決已基本消除黑臭情況下的河涌巡查難題。
本文的內業是指對各類多源數據和問題開展的分析工作,諸如河長履職行為、河涌水質數據、河涌存在的各類問題等開展多維度分析,聚焦問題河涌和疑似不履職河長;外業是指利用人工或無人機等手段開展實地巡查,成果以河涌存在的各類問題臺賬為主。所謂的內外業融合是指內業能將系統中的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分析成果能有效指導外業對某河涌、某類問題開展針對性巡查,外業的巡查成果能客觀真實反映河涌問題情況,同時將外業的數據反饋至系統中進一步更新迭代、問題閉環,以此將內業和外業工作有機融為一體,形成數據互通,機制共享的內外業融合方法。通過內外業融合方法,可以實現定向巡查、定向督導河長,挖掘河涌存在的隱蔽問題、定向監管履職松懈的河長。
應用內外業融合機制的工作方法開展河涌巡查工作的主要技術路線為:
1) 以廣州市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為數據源,通過內業工作人員對數據源梳理,經多維度分析后,形成巡查備選名單庫。
2) 通過內外業工作小組成員組織召開例會,在備選庫中確定一條河涌開展外業巡查任務,外業工作人員完成巡查任務后,對其巡查成果進行整理、分析、匯總,形成巡查報告,然后將巡查成果報告反饋至河涌責任主體,并督促其履職。
3) 經過一定時間的履職周期,再由外業巡查人員對河涌存在的問題進行檢驗,跟蹤管理河涌、河長、水質、問題4個方面的后續履職效果,并及時反饋至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中,以此對問題形成閉環。
具體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內外業融合工作機制技術路線示意
內業管理工作中,對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水質情況、河涌問題情況、河長履職情況進行多維度分析,分別篩選重點關注的河涌。分析各項數據之間內在關聯關系。本方法分別對河涌水質情況,河涌問題數量、質量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3個維度分析篩選,對應得出水質情況對應的河涌名單庫、問題河涌名單庫及責任河長所屬的河涌庫,再以3個維度篩選得出的河涌的交集為最終的備選名單庫,同時結合社會輿情等其他線索來源,對河涌情況進行綜合研判,選取1~2條存在問題最嚴重的為待巡查河涌,委派外業進行巡查(如圖2所示)。
3.2.1外業巡查
根據內業委派任務,外業需到河涌現場進行巡查。外業需要按照河涌特征問題開展專項摸查、河涌污染源常規摸查、河涌網格化查控及小微水體抽查,并及時對現場問題進行摸查上報、對水質同步進行檢測。

圖2 內業工作篩選名單庫形成過程邏輯表達示意
3.2.2外業反饋
外業根據內業提供的河涌清單完成巡查后,形成巡查報告(巡查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源分布情況、河長履職情況、重大問題辦結情況、水質分析、污染源成因分析、污染源防控建議)反饋給內業使用。同時根據現場巡查發現的問題,上報至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
內業利用外業提交的巡查報告,對問題情況、水質情況、河長履職情況、重大污染源成因分析及問題整改工作建議等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河涌內外業融合報告。
將內外業融合工作形成的成果反饋至主管部門,要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督導整改,同時亦可對河涌責任河長履職不到位情況進行定向督導監管,提升履職水平。內外業融合工作實施流程見圖3。

圖3 內外業融合工作實施流程示意
根據內外業融合技術路線和工作實施流程,以廣州市南沙區金某涌為例詳細介紹內外業融合工作方法的應用。
4.1.1建立外業定向巡查備選名單庫
以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為數據源(截止數據統計為2020年8月31日),利用內外業融合工作方法,經多維度分析建立外業定向巡查備選名單庫。
1)河涌水質篩選
對列入全市重點整治的主要河涌以及重點監控斷面的一級支流河涌分別設置3個篩選因子,形成水質情況對應的河涌名單庫。具體篩選結果如圖4~5所示。

圖4 主要河涌水質篩選情況

圖5 一級支流河涌水質篩選情況
從圖4可知,有8條主要河涌水質在過去6個月存在惡化情況,列入重點監控河涌;由圖5可知,一級支流的河涌中,有15條河涌水質在過去3個月連續兩個月水質評價為劣V類,該15條河涌也列入重點監控河涌中。上述23條河涌一并形成水質情況對應的河涌名單庫。
2)河涌問題篩選
對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問題進行篩選,主要按重大問題、存在公眾投訴或市級巡查發現的問題3個因子進行篩選,形成問題河涌名單庫。具體篩選結果如圖6所示。
從圖6可知,全市1 368條河涌中,存在重大問題情況的河涌數量較多,其中最嚴重的因子中(過去3個月河涌重大問題超過10個且存在公眾投訴或市級巡查發現問題的情況)有43個。上述43條河涌進入問題河涌名單庫。

圖6 河涌問題篩選情況示意
3)河涌責任河長履職分級篩選
在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中對全市河長履職情況按問題上報情況和巡河情況2個一級因子6個二級因子進行篩選,形成責任河長所屬河涌名單庫。具體篩選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河涌責任河長履職分級篩選示意
從圖7可知,有129條河涌存在任意責任河長過去3個月上報問題為0且有公眾投訴或市級巡查發現該河涌存在問題;有3條河涌在過去3個月存在任意責任河長巡河履職不到位,巡河率率低于60%的情況。上述兩個二級因子得到的132條河涌進入責任河長所屬河涌名單庫。
綜上,通過3個維度篩選得出的河涌的交集情況,得出4個備選河涌名單,同時結合社會輿情等其他線索來源,經綜合研判,確定南沙區金某涌為外業定向巡查河涌(如圖8所示)。

圖8 南沙區金某涌確定為外業巡查名單過程示意
4.1.2外業巡查情況
根據內外業融合工作中內業對南沙區金某涌存在的問題梳理,外業巡查開展對問題的復核和污染源溯源?,F場巡查發現,該河涌流域范圍內存在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各類生活污水直排和存在工業廢水偷排現象,嚴重影響了河涌水質(見圖9);從現場存在的問題來看,河長履職不到位,河涌存在的問題未及時上報或有效處理。外業巡查的同時將該部分問題反饋至信息系統,讓問題流轉迭代,形成問題閉環。


圖9 外業現場巡查發現南沙金某涌水質存在惡化反彈,污水直排(偷排)現象
4.1.3匯總分析
根據外業現場巡查及污染源溯源分析結論,初步判斷金某涌水質反彈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
1)責任河長對河涌巡檢不到位、對河涌存在的問題未能及時發現、上報,導致問題不能及時有效解決;
2)河涌范圍內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不完善,造成污水直排河涌;
3)河段部分段區存在清淤工程;
4)存在其他點源污染及不明排口。
1)根據內外業融合工作形成的結論,找出金某涌鎮街級河長陳某、村居級河長周某履職不到位的原因,從而達到對該河長的定向督導或定向服務,不斷壓實上述兩位河長的履職責任,提升履職水平。
2)根據內外業融合工作形成的結論,找出河涌水質惡化反彈原因、河長不履職情況,分析重大污染源的來源及河涌流域污染源的分布、特性,根據上述情況,及時反饋至南沙區責任主管部門,督促問題整改。
內外業融合方法已在廣州河涌巡查工作中廣泛實施,采用內外業融合工作方法,可以有效挖掘出疑似不履職河長行為及名單,從而實現對此部分河長進行定向督導,亦可根據廣州河長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甄別出影響河涌水質的重要因素,達到指導外業定向巡查的目的,是一種深度挖掘問題的方法。通過內業數據挖掘并結合外業專項的巡查,能彌補內業發現問題的局限性,在有限的資源利用背景下,達到最優化分配,減少了資源浪費,提升了督導巡查效率和準確性;同時根據巡查發現存在問題的河涌關聯所屬河長,實現對河長的定向督導,壓實了河長履職責任,提升履職水平。
當前廣州治水已初見成效,下一階段將進一步挖掘廣州河長信息系統與其他行業系統的數據關聯,打造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智能化驅動模型,不斷將內外業融合工作推上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