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日前,國家發改委印發了《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后文稱《任務》),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于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表述:“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中,相關表述還是“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而此次《任務》特別突出了“落實”二字,標志著取消落戶限制來到了必須要嚴格執行的層面,不能再有半點含糊。分量之重,可見一斑。按照《任務》的表述,這里的衡量標準為“城區常住人口”,而非全域人口或市轄區人口。
截至2019年末,全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達到30座;其中,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6座城市,特大城市包括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濟南、沈陽、青島10座城市,大城市(Ⅰ型)包括哈爾濱、長春、大連、合肥、昆明、太原、長沙、蘇州、南寧、烏魯木齊、石家莊、廈門、寧波、福州14座城市。
而除了上述30座城市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將真正實現“零門檻落戶”——這當中,不乏貴陽、南昌、蘭州、石家莊等省會城市,以及無錫、佛山等“萬億俱樂部”成員。
伴隨著“零門檻落戶”的遍地開花,我國城市經濟將步入新的競爭和發展階段。從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的角度來看,“零門檻落戶”正是體現了我們更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雄心,意義深遠:
一方面,人們的自由遷移和定居謀生都將不再受限,特別是那些身在農村、數量龐大的剩余勞動力能夠有序轉出,不同地區之間的勞動力供需錯配現象同樣會得到顯著改善,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亦會大大提速;
另一方面,戶籍差別的本質是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差異,如今“二元戶籍”即將成為歷史,那些依附在戶籍上的種種福利與特權也將日趨淡化,不同人的身份地位將更加平等,發展機會也更為均等——這些同樣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更為重要的是,在“零門檻落戶”的新背景下,一個農民進城后,他的身份與可以享受到的福利都會真正有所轉變,其收入也會大大提高,這也必將會反過來繼續拉動我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繼而帶動國民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前景令人無比期待。
取消落戶限制固然可喜,但卻非一勞永逸,只因它并非是城市吸引人口來此生活發展的唯一籌碼。
最近幾年,我國各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如火如荼,許多二線城市都拿出極為優惠的政策來吸引人才入駐,這當中就包括“零門檻落戶”。然而,“搶人”雖簡單,“留人”卻不易,縱然二線城市有百般利好,仍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向一線城市“回流”。原因在于,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沒有才華用武之地與足夠的成長空間,而絕非一處安身立命的居所。不僅如此,城市福利的差別也不容忽視。
為此,除了戶籍之外,我們還應大力推動中小城市的發展,盡可能降低其與大城市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縮小不同城市之間居民的非戶籍福利差異。唯有如此,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中小城市里扎根,進而促進不同區域間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