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釗
在廣西合浦縣,有一群說廉州(明清時期廣東“十府一州”之一)話的居民,他們多以正月十五為小年。商人則在正月十六過小年,因為他們還要在十五那天做生意,沒空慶賀,后面才有“做十六容易發”的說法。每年電視上介紹北方的小年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為臘月二十四時,我父親就會產生疑惑:為何合浦人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呢?
其實,不只合浦人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千里之外的南京過小年也是在正月十五。南京人以正月十五為小年的原因,人們一般認為與明代的“靖難之役”有關,當地民眾借此懷念建文帝朱允炆。依照移民史的常理來推,若能在合浦歷史上找到一批來自南京的移民,那就證明合浦的這一習俗是受南京的影響。那么,合浦歷史上有沒有這樣一批來自南京的移民呢?
答案是有的。筆者在崇禎年間的《廉州府志》卷六“經武志”中發現了他們的蹤影,他們是明代廉州衛的軍戶。明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衛所制度,衛所單獨立籍,獨立于民戶之外,世代為軍,不得改籍,一人為軍,全家隨遷。因此,明代衛所制度的實行直接造成大量軍事移民,合浦自然也不例外。當時朝廷在廉州府設立的衛為廉州衛,廉州衛轄左、中、右、永安、欽州、靈山等6個千戶所,其中左、中、右等3個千戶所是廉州衛的內所。廣義上的廉州衛指的就是一衛六所,狹義上的廉州衛只包括一衛三所,即廉州衛及左、中、右等3個千戶所。本文所研究的廉州衛一律取其狹義概念。翻閱崇禎年間的《廉州府志》的廉州衛軍戶籍貫記載,“直隸”二字出現的次數最多。明代的“直隸”有南北之分,北直隸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一帶,南直隸則包括今天的江蘇和安徽。根據“直隸”二字后的具體籍貫,我們不難發現:來自南直隸的軍戶比來自北直隸的多。
廉州衛軍戶為何以“直隸”人為主呢?明太祖朱元璋崛起于江淮,故對淮西舊部多有倚重,廉州府戰略地位重要,自然是挑選“從龍”之人來執守,這就是廉州衛中南直隸軍戶的來源??梢姡掀秩艘哉率鍨椤靶∧辍钡牧曀缀苡锌赡苁鞘芰菪l中的南直隸軍戶影響而來。
明代軍事移民給合浦帶來的影響可能不止于此。暨南大學的陳曉錦、陳滔師生二人在調查廉州話時,意外地發現今天的廉州話中有一批與其他粵方言(如廣州話)不同,反倒是與普通話一致的詞。她們認為這可能與普通話的推廣有關,因為廣西一直有不俗的、先進于廣東省的推普成績。筆者曾在撰寫論文《廉州衛與廉州話關系初探》時,就這一問題對廉州、石康、黨江、福成等4個鎮說廉州話的居民進行過簡單調查,發現作者列舉的“柿子”“梅子”“痱子”“包子”等廉州話詞語,在年長者的語音中就有使用。當中,一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這就很難讓人相信廉州話的這些用法是近年來受普通話的影響出現的。結合廉州衛軍戶籍貫的情況來看,筆者推斷廉州話中這些詞的出現同樣是受“直隸”軍戶影響的結果。因為“靖難之役”后不久,北直隸之人便憑借軍功走向歷史的前臺,北京也成為明王朝新的政治中心,因此廉州衛中亦有不少來自北直隸的軍戶。
軍隊是一種紀律性、集中性較強的組織,軍人在日常交流時必定會使用一種大家都能聽懂的“通語”,否則不利于軍令的傳達而貽誤戰機。那么,廉州衛軍戶使用的“通語”會是哪一種呢?廉州衛軍戶以“直隸”人為主,“直隸”正是明代官話的主要使用地區。無論是從軍戶的籍貫來看,還是就語言的“正統”地位而言,官話當無疑地成為廉州衛的“通語”。而軍戶在日常生活中勢必不會孤立存活,肯定要與本地居民往來,在這種交流中,語言會發生碰撞、融合,軍戶世襲制又保證了這種交融的長時性。這樣下來,廉州衛軍戶使用的官話可能會對合浦的主要方言廉州話產生一定影響,今日廉州話中這些與北方方言一致的日常用語即由此而來。
不過,上述觀點只是一個初步結論。目前我們對于廉州衛軍戶與合浦地方社會的具體互動過程仍知之甚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記載明代軍戶世系的重要史籍《武官選簿》中并無廉州衛軍戶世系的記載,現存廉州衛軍戶世系的一手史料就是崇禎十年版《廉州府志》,而這部分內容對于百戶以下底層軍戶的情況并無提及。如果能在合浦人的族譜中找到廉州衛軍戶的記載,很多疑惑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