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字農業的概念
近幾年,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智能農業等多個概念炒得火熱,都是相對于傳統農業提出來的。我本人而言,認為數字農業是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初級階段,是一個能力逐漸遞升的過程。和過去相比,數字農業階段,我們種地不再完全依靠老一輩莊稼人口口相傳的經驗。我們把農業生產場景中的各相關要素、以及農業生產決策過程都進行了數字化。有了這個基礎,我們針對農業生產中各種決策有了數據可依,比如,土壤原有的營養狀況從原來模糊的定性的描述,地力“肥”和“瘦”,變成了有機質含量5%還是1%;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和少,變成了15%還是25%,等等一系列定量的數據;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會對種植決策從過去的“差不多”到“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精準農業技術的實現和落地。從種植規劃、選種定苗開始,到什么時候施肥、灌溉、打藥、收獲等各個環節都實現了精準決策后,大量的數據沉淀下來,并根據產量和品質等各結果要素的反饋,我們才會更加有的放矢、有數可依實現更高層級的智慧農業。以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數字農業進化進程的簡筆畫。 就目前而言,雖然智慧農業的概念滿天飛,但中國農業的現實和現狀是我們還處在從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升級的交疊過程中,有些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技術還沒有被廣泛的接受和普及。
2 數字農業技術都包含哪些方面?
數字農業技術可以簡單理解為傳統各個農業學科技術+現代各種信息技術的集群。這些年隨著萬物互聯各種技術的集成,我們在農業能夠看得見的包括: 無人機植保、無人機巡田、施肥、智能農機、農田機器人、各種氣象站和傳感器、智能設備等等;還有些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感知到的農業氣象、農業遙感;還有些大多數人看不見摸不著的5G、邊緣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各種不明覺厲的技術。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講,我們能夠非常方便地在移動端享受復雜背后的簡單,比如農業氣象預報、災害天氣預警、遙感巡田、無人機和農機設備作業的數據和農事決策建議,甚至一鍵啟動田間的職能灌溉和施肥設備等等??梢哉f這些數字農業技術的內涵和外在,已經滲透到了農業生產中的方方面面,也在幫助中國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
3 數字農業將在哪些方面助力中國農業轉型
3.1 農業知識內容產品帶來的從業人口專業素質的提高
任何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是從業人員的認知提高,更離不開廣大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國外很多智慧農業的產品到了國內水土不服,用不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目標用戶群體的能力素養不一樣,產品使用的門檻高也是很大的阻礙。這幾年火爆的互聯網內容和知識付費也蔓延到了農業里來,大量的農業技術知識不再是象牙塔里才能學到,任何人有熱情有興趣想要了解到任何一個作物的種植技術,幾乎都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搜索到。更難得的是,內容運營的人不僅僅把大專院校教授的知識搬到了網上,很多地方一線實踐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專家也開始在一些平臺的線上線下活動中親身示范農業技術,視頻教學和現場教學讓更多種植一線的從業者快速地習得各種種植技能,從而快速地大范圍地提高了全國農民的農業專業素養。
3.2 專業農業氣象、農業保險等讓種植者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傳統農業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靠天吃飯,換句話說,種植業的風險是很高的,尤其是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極端災害天氣頻繁。如何降低或轉移種植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一直是農業從業者的心頭疼。數字農業技術中,專業農業氣象服務也是瞄準了這一痛點,從作物品種對于氣象各環節要素的需求出發,為區域種植品種提供數字決策建議;從播種需要的環境條件、預測播種期可能發生的農業氣象災害,提供最精確的播種時間,從播種到收獲提供全生育的農業氣象預測和減災措施建議,“知天而作”大大地降低了種植風險。萬一發生十年二十年不遇的農業氣象災害,農業天氣指數保險也可以讓農民的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讓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了。
3.3 數字農業技術助力于中國農業從追求高產轉型到安全優質
食品安全這個概念人人皆知,國人對于農產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在移動互聯的時代被放大了。近些年為了構建消費端人民群眾對于農產品的信任,農產品溯源體系基本上也從上到下地建立貫通起來了。很多地方甚至要求沒有接入到溯源系統的不能到市場流通銷售。不止政府包括很多消費渠道也都在試圖通過這一數字化的技術來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信息透明,一方面是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更是讓種植者對農業投入品的安全投放和使用存有敬畏之心。這其中數字農業技術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尤其是近幾年區塊鏈技術也加持到了溯源系統上。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幫助中國的農業從過去追求高產,到現在更追求優質邁進。
3.4 數字農業技術讓農業環境更美好
農業的面源污染也是我們國家霧霾天氣的成因之一。大量的肥料和農藥施入到農田中,通過揮發、滲漏、表面徑流進入到我們的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追求高產當然是主要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業人員沒有過硬的農業技術,不掌握大量決策所依的數據,不知道準確的用藥用肥時間、劑量,不知道哪種施用方式是更好的。為了追求高產穩產,甚至是為了追求安心,以為多施肥多施藥就一定能高產。我們植保政策一直是防大于治,也側面反饋出為了防范萬一,我們的作物多吃了多少農藥。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數字農業技術中的病蟲害預警、精準施藥、精準灌溉和精準施肥物聯網技術等都在精確計算,考慮施肥施藥的時間、種類、劑量、方式等等,以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同時,把用藥用肥的劑量也降到最低,這樣一方面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降到了最小。
以上,并沒有對數字農業技術的原理做更多的拆解,只從實現的結果上做了闡述。相信隨著全國職業農民群體的壯大,越來越多的數字農業技術的普及,我們會吃得更安心,我們的農業農村會更美好,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