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強,陳忠敏,2,郭凱,韓超,張永強,夏立峰
(1.四川建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雅安 625000;2.四川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驅動橋是微型汽車、卡車及部分高端SUV汽車的傳動部件之一,在整車NVH性能貢獻占一定比重,是保證整車NVH性能要求的關鍵部件之一[1-2]。驅動橋異響原因比較復雜,內部原因主要包含[3-4]:齒輪設計修形參數、齒輪成品精度、傳遞誤差、驅動橋結構設計剛性不足導致齒輪受載變形、驅動橋殼體模態與齒輪嚙合頻率耦合、驅動橋與車身的連接附件剛性不足、隔振率差、零部件加工精度差、裝配精度差等原因,而外部原因主要包含:傳動軸的輸入扭振變化、傳動軸動不平衡,傳動系統匹配性差等原因,因此驅動橋要滿足產品開發NVH性能,必須在產品設計、生產、整車匹配等進行全面綜合考慮[5-7]。
本文作者針對某微型車在四擋滑行工況行駛時驅動橋異響,通過階次分析、傳遞路徑等方法進行故障分析,然后根據造成異響的原因針對性進行產品結構優化及試驗驗證,最終異響消失,噪聲要求滿足產品開發要求。
某微型車在進行主觀NVH性能評定時,發現四擋帶擋滑行工況80 km/h速度段存在異響,其中中排感受比較明顯,主觀初步評定噪聲源為驅動橋。通過LMS設備振動、噪聲測試設備(SCA DAS MOBILE III)對異響車輛進行客觀測試,測試工況見表1,測試數據如圖1所示。

表1 噪聲源確定測試工況
由圖1可看出,驅動橋齒輪嚙合階次噪聲曲線在發動機3 100 r/min時出現峰值,驅動橋階次噪聲只比整車整體噪聲低5.4 dB(A),通過整車對應參數換算該轉速對應車輛四擋行駛的78 km/h,與主觀評定的80 km/h速度段存在異響相吻合,可確定此次異響源為驅動橋。

圖1 實測中排乘客右耳處噪聲數據
通過初步的噪聲階次分析已確定噪聲源為驅動橋,造成驅動橋異響的原因很多,從產品優化為進一步確定造成異響的原因,對驅動橋進行了傳遞路徑測試。對于微型車輛,一般驅動橋結構傳遞路徑傳遞到車身內的能量高于空氣傳遞路徑,傳遞路徑分析以結構傳遞路徑為主,文中傳遞路徑測試分析首先進行結構傳遞路徑測試,暫不考慮空氣傳遞路徑。
圖2為驅動橋與整車連接的傳遞路徑圖。

圖2 驅動橋與整車連接傳遞路徑
該驅動橋與整車連接的振動傳遞路徑共3個,分別為:(1)主減速器總成—橋殼—彈簧座—大鋼板簧—車身;(2)主減速器總成—橋殼—彈簧座—減震器—車身;(3)主減速器總成—傳動軸—傳動軸中間支撐—車身。振動傳感器布置位置為圖2中#1—#6位置共6個傳感器,表2為振動傳感器具體布置位置。

表2 振動傳感器布置位置
通過對#1—#6振動傳感器X、Y、Z3個方向振動值進行分析,發現#2振動傳感器Z向振動在3 100 r/min出現峰值,如圖3所示,與驅動橋齒輪嚙合階次噪聲數據的峰值點3 100 r/min一致。

圖3 傳遞路徑各個振動傳感器Z向振動值
傳遞路徑振動數據顯示,齒輪嚙合產生的振動在路徑1(主減振動—橋殼—彈簧座—大鋼板簧—車身)傳遞過程中被放大,主要表現在從驅動橋的鋼板彈簧座傳遞到車身,即從#5傳感器到#2傳感器之間放大,判定為鋼板彈簧座剛性較差,對振動較敏感,發生耦合,造成振動值放大,隔震率不足。
由于鋼板彈簧座剛性不足導致振動值放大,驅動橋異響,為此通過改變鋼板彈簧座結構進行剛度優化。優化方案:在鋼板彈簧座與半軸套管連接處增加加強板,圖4為原鋼板彈簧座結果,圖5為優化后鋼板彈簧座結構。

圖4 原鋼板彈簧座結構

圖5 優化后鋼板彈簧座結構
驗證測試要求:
(1)測試車輛采用原異響車輛;
(2)測試驅動橋采用原異響驅動橋(除鋼板彈簧座改進后,其他零部件不能更換);
(3)主觀測評人員、測評位置不變;
(4)麥克風布置位置與原測試位置一致;
(5)測試路況盡量與原測試路況一致。

圖6 優化前、后中排乘客右耳處噪聲數據
通過主觀評價,四擋滑行異響消失,優化后客觀測試數據如圖6所示,圖中數據顯示驅動橋在3 100 r/min轉速下峰值消失,噪聲值降低10 dB(A),達到預期目標,滿足整車對驅動橋噪聲的要求。
文中針對某微型車四擋滑行異響問題,通過階次分析、傳遞路徑分析發現鋼板彈簧座剛性不足是造成異響的主要原因,然后通過加強鋼板彈簧座結構,并進行相應的主、客觀驗證評價,最終異響消失,驅動橋峰值點驅動橋階次噪聲值降低10 dB(A),達到噪聲要求。同時也表明驅動橋與整車連接附件的剛性對振動傳遞、噪聲影響較大,在驅動橋設計時不僅僅要考慮橋殼、主減速器總成、半軸等的剛性、強度,也要將各個連接附件的剛性作為開發時的重點分析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