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才開始上網,那時候有一個流行的網絡語言叫“我暈”,意思是說對方的話讓他感到無語。后來的小孩兒從小就接觸網絡,聽到和用到的網絡語言就更多了——“怎么回事”說成“腫么回事”,“什么”說成“神馬”。有一位八零后跟我聊天,惹我生氣,問我是不是都氣得要“原地爆炸”了,聽到這個詞我的氣就消了不少。后來我一查,這個詞也有三四年的歷史了,對網絡語言來說,三四年已經不短了,算是很有生命力了。
網絡流行語更替太快,它們剛出來的時候你用它,別人可能還不知道它的意思;等它流行一陣了你再用,可能又顯得老土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的語言學家喜歡研究網絡語言?!督洕鷮W人》說:“生物學家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就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周期短,出生、繁殖速度快,讓研究者可以在短期內研究許多代。研究網絡語言也是如此:熱潮來了又退,平臺起起伏伏,讓語言學家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就能觀察語言的演化機制。”
比如,為什么語言會變化?一千年前,早期的英語和冰島語關系很密切,甚至有可能互相都聽得懂。但后來英語變化很大,而冰島語變化很小。語言學家們研究了牢固的關系(朋友和家人)與較弱的熟人關系的影響,提出一種假說:規模較小的群體的語言會比較穩定。計算機模擬證明,如果較大的群體中有一些關系密切的小群體,這意味著既有牢固關系,也有較弱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語言變革的領導者就可以把語言的變動傳播到廣泛的人群中去。類似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融合了強弱關系,微信朋友圈主要是牢固的關系,所以微博會更多地推動語言的變化。冰島像是朋友圈中的用語,比較保守,英語則像是微博上的語言,更加多變。
《經濟學人》說:“網絡語言并不是一種新的語言,它只是一種新的媒介。毫不奇怪的是,網絡用戶創造了許多工具,給他們的聊天增添了手勢、玩鬧甚至無意義。如果以為網絡語言的廣泛使用是書面語的衰敗,就是犯了范疇錯誤。任何有助于人們一起享受他人陪伴的東西都是好事?!钡F實沒有那么美好。英國朋友大概不知道有一個流行語叫“掛”:展示自己的什么東西或者情況叫“曬”,“曬”別人的信息或者行為就是“掛”,有些人甚至說:“掛人一時爽,一直掛人一直爽?!蔽乙獙λ麄冋f:“掛人者,人恒掛之。”
(唐可薦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