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世紀初,以這里為主陣地,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驅掀起了解放思想大潮,領導了五四運動,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設,為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北大紅樓;" 紅色遺址群
[中圖分類號] D231"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05-0097-04
回望歷史,追尋初心,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包括北大紅樓、亢慕義齋、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李大釗故居等)因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而蜚聲海內外,它們記錄著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孕育的光榮歷史,留下了中國共產黨人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不朽足跡。如果說,中國共產黨從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上揚帆起航,那么,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就是守望黎明的燈塔,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思想解放——開時代之先風
走進北大紅樓這幢通體紅磚的民國西式建筑,“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氣息撲面而來。20世紀初的中國,飽受欺辱,積貧積弱。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先進分子意識到,要想真正實現民族振興就必須徹底摒棄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樹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于是便有了1915年開始的用“民主”和“科學”進行思想改造的新文化運動。為啟發國人覺悟,推動思想解放,陳獨秀發表了《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覺悟》等文章,旗幟鮮明地揭露了封建專制主義的危害;李大釗撰寫了《青春》等文章,倡導思想自由,號召青年起來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
初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史無前例地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為彷徨中的知識分子打開了一扇學術自由之窗。在蔡元培先生的邀請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先進分子,紛紛來到北大任教,北大成了當時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中國最高學府,成為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前沿陣地。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1917年初《青年雜志》遷到北京,并改名為《新青年》。《新青年》編輯部設在了北大紅樓附近陳獨秀租住的四合院(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當年,這里門庭若市,進步作者和工作人員進進出出,熱鬧非凡,大家經常在這里開會商議稿件編輯和出版工作。此后,這場倡導新思想、新文學、新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轟轟烈烈席卷全國。《新青年》倡導文學革命,提出要以簡潔明快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文學革命的開篇是胡適于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明確倡導去除陳詞濫調、不求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的新文學。《新青年》自1918年1月起改用白話文,同年5月,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小說對吃人的封建禮教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嘲諷和鞭撻,對當時國人的麻木和愚鈍進行了堅決的批判,引起了巨大轟動和熱烈反響,奠定了新文化運動文學改良的基石,開辟了國內文學白話文的新風。此后很多雜志都紛紛采用了白話文的形式。
新文化運動有力打擊和動搖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封建禮教,極大地啟發了民主覺悟,推動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喚醒了一代青年。
追求真理——舉馬列之旗幟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部分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西方文化。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 “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2此后,新文化運動便轉向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北大紅樓成了當年全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
第一個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革命先驅是李大釗。十月革命勝利后,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發表了一系列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詳細對比分析了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的區別,明確指出法國革命是19世紀追求自由、民主的資產階級革命,而俄國革命是20世紀進行的無產階級革命,代表著新世界的曙光,并進一步分析指出俄國十月革命必將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3中國人民應當走俄國人的道路。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1918年12月,李大釗和陳獨秀共同創辦了《每周評論》雜志,與《新青年》并肩作戰,抨擊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宣傳先進、科學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
1919年5月,李大釗編輯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堅決斗爭。幾個月后,李大釗又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首次全面翔實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包括唯物史觀、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理論,幫助人們更加科學、全面地認識馬克思主義。
為加快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1920年3月31日,李大釗主持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辦公室就設在當時北大學生宿舍西齋(原北大文科教室)的兩間房子里。這里成為最早翻譯、學習和收藏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小型圖書館。后來,會員們都親切地稱這里為“亢慕義齋”(“亢慕義”是“共產主義”的德文音譯)。
由此,在北大紅樓和亢慕義齋里,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雜志為媒介,一篇篇帶著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光的戰斗檄文,從北大紅樓地下一層印刷廠,飛向全國各地。一時間,北大紅樓成了中國紅色思想的發源圣地,成了全國有識之士向往的革命風暴中心。
籌建組織——孕建黨之偉業
1919年5月4日,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陳獨秀親自參與并領導了這次偉大的愛國運動。自5月4日起,他在《每周評論》上先后發表了《兩個和會都無用》《 “山東問題”特號》《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等文章聲援愛國學生;并于6月11日向群眾散發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號召人民起來支持學生,捍衛國家主權。這一系列雄文,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丑惡的嘴臉和險惡用心,此后,愛國的青年學生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走上街頭游行示威,先進的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了中國近代歷史的政治舞臺,愛國群眾也積極參與到大罷工之中。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歷時一個多月的五四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
五四運動成為促進中國人民普遍覺醒的導火索,正是在五四運動的洗禮中,陳獨秀、李大釗等共產主義運動先驅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身上蘊藏的偉大力量,決定到工人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此后,在北大紅樓等地,籌備建黨的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將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五四運動后,指導組織各馬克思主義團體到工人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主要工作方向。1920年4月,李大釗派鄧中夏、張國燾、張太雷等以北京大學平民教育演講團的名義,赴長辛店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5月1日,李大釗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一文,系統宣傳了五一勞動節的發展歷程,歌頌了工人階級偉大的斗爭精神。8月,李大釗親自到陶然亭慈悲庵,在覺悟社、少年中國學會、工讀互助團、人道社和曙光社5個革命團體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各個團體要有統一指導思想。1921年1月1日,在李大釗指示下,鄧中夏聯系工人代表史文彬等在長辛店工人夜校基礎上,創辦了勞動補習學校,這里成為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的基地。李大釗先后兩次親自來給工人們上課,在課堂上講授了“工人的力量比天大”的道理。經過宣傳教育,馬克思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工人的覺悟迅速提高,參加革命活動的熱情高漲,同時,史文彬、王俊等一批工人骨干力量迅速成長起來。5月1日,長辛店成立了京漢鐵路長辛店鐵路工人會,該工會于同年10月20日改名為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俱樂部。
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專業研究團體的建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培養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的骨干力量,為建黨做了重要準備。1920年春,由于斗爭形勢的需要,李大釗經常把位于西單文華胡同的自家小院作為秘密開會和開展地下活動的場所。10月,繼上海之后,北京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北大紅樓李大釗辦公室正式宣告成立。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之初,主要成員大都來自于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早期成員有李大釗、張國燾、羅章龍、劉仁靜、李梅羹等人。歷史證明,李大釗領導的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對黨的創建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后來包括毛澤東、林伯渠、周恩來和朱德在內的許多黨的領導人,都是受到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影響才走上革命道路的。如毛澤東1918年8月初到北京時,先后住在豆腐池胡同楊昌濟居所和吉安所左巷8號院,其間曾在北大紅樓擔任北大圖書館書記員。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李大釗不僅給了毛澤東很多物質上的幫助,而且給予他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指引。所以1949年3月進北京時,毛澤東曾感慨地說:“三十年了……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在他的幫助下,我才成了一個馬列主義者。”1在上海和北京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影響和帶動下,全國各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紛紛建立起來。
與共產國際對接,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等人來到中國,與李大釗在北大紅樓討論建黨問題,傳達了共產國際關于在中國建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的緊迫性,李大釗對此表示認可,也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建黨條件,并且寫了一封信,介紹維經斯基到上海去找陳獨秀商量建黨事宜。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在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快速成長的基礎上,中國很快發生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經歷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艱難歷程,見證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事實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孕育地。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回望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一場場驚心動魄的事件、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組成了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向世人昭示著北大紅樓紅色遺址群所蘊涵的偉大精神——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開放精神;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不怕犧牲、勇于奮斗的愛國精神。這些寶貴的紅色精神財富,對于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具有重大的方向引領作用和精神激勵價值。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大釗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孫希磊,張守連,肖建杰.北京紅色地標[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
[6]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張守連,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肖建杰,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責任編輯 / 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