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兒階段是培養兒童音樂素養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幼兒對音高的感知能力較強,對音樂的情感感受也十分豐富,教師需要合理利用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幼兒的音樂素養可通過視唱練耳、體態律動、音樂賞析及創作三方面入手。
[關鍵詞]幼兒教育;音樂素養;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3-0064-03
關于幼兒音樂素養,至今為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是一個實踐中經常會觸碰到的問題。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園教師經常會遇到與幼兒音樂素養提升相關的各類問題。比如說,幼兒會在無意中哼唱出他平時聽到的旋律,在開心時會不由自主地拍打一些無規律的節奏等。這些都是幼兒對音樂表現出的初步感受。幼兒園教師需要利用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表現,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促進幼兒音樂素養的形成和初步發展。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情感表現和語言表達等多方面能力。在開發幼兒智力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研究幼兒音樂素養提升的實施路徑,提出具體可實行、可操作的建議。
一、幼兒音樂素養的內涵"
“音樂素養”這一概念多出現在中小學和大學期間,在中小學時期,有的學者將音樂素養定義為“在接受相應學段的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音樂反應、表現和創造的能力;能夠做到通過積極的感性溝通、有根據的審美判斷和可持續的音樂參與,理解并確定音樂藝術在這個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以適應其在當前和未來生活作為有共同感覺力、社群包容力和人文精神擴展的社會公民的需要。”[1]雖然這個概念泛指對象是中小學學生,但對于幼兒來講有一定的適用性。例如,“在接受相應學段的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音樂反應、表現和創造的能力”這段內容在音樂啟蒙期就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幼兒在兩三歲時能夠對周圍的聲響產生反應,四至六歲是培養幼兒音樂聽覺能力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幼兒的書寫能力較差,但聽覺能力很強,能夠明確的感知到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速度的快慢;不同樂器的音色等。在此時對幼兒進行恰當合理的視唱練耳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對其今后的音樂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四至六歲階段的幼兒對音高有敏銳的反應,經過科學系統的訓練之后會對基本的樂曲有一定的聽辨能力,甚至有的孩子能夠具備創造簡短旋律片段的能力。
概念中“可持續的音樂參與”在幼兒時期通過可持續的音樂參與,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為其后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幼兒時期對印刷本上的音符很難產生興趣,但是對音樂的律動卻十分喜愛,因為律動是通過對兒童肢體語言的引導,訓練兒童的節奏感知能力。一般情況下,幼兒在聽到符合他們年齡段的音樂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定的律動行為,這時需要教師對兒童的律動行為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在規范律動動作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感染力,進而更加喜歡音樂,為中小學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音樂,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審美心理的形成和審美能力的發展以及身心和諧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挖掘和發展幼兒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表現美的重要使命。”[2]既然音樂在幼兒時期會產生如此強大的教育意義,那么幼兒園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教育中就要有提升幼兒音樂素養的意識。通過文獻閱讀及筆者自身的經歷,筆者提出,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需要從視唱練耳、體態律動、音樂賞析及創作三方面入手。
二、幼兒視唱練耳的訓練"
前文提到,四至六歲是幼兒對音高感知十分敏銳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之后,兒童對音高的感知能力會逐年遞減。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適齡階段,通過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環節來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首先就是幼兒視唱練耳的感知訓練。幼兒視唱練耳的訓練可以通過音符認知、音高感知、音程構唱并配合趣味性的小游戲、小組競賽等方式來進行。在音符認知環節,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向幼兒講授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演變過程,接下來就是三個基本音符的音符時值記憶。這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合理運用幼兒好勝心強、愿意搶答的特點,讓幼兒進行趣味性的比賽,在比賽中讓幼兒無意中掌握了音符的時值知識。
幼兒時期,孩子對譜面上音符的辨識度較低,但是對音高的感知能力要超過音符的辨別能力,所以在音高感知環節,教師可從“do、mi、sol”三個音著手,逐步加入“si”“re”“fa”“la”等音。教師可通過科爾文手勢引導幼兒意識到“do、mi、sol”三個音在音高上的差異,逐步對這三個音符的音高辨別清晰。在逐步融入其他音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適當融入幼兒音程構唱的環節,讓幼兒對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感知更加明確,從而在之后的音樂作品賞析中能更好地感知聽到的音樂律動。一般來講,通過有效地課堂訓練,兒童可以在幼兒園階段實現對七個基本音級的聽辨。而對于具有良好的音樂氛圍的幼兒來說,比如父母雙方或單方從事音樂教育工作,那么兒童在幼兒時期是可以在視唱練耳方面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果。
幼兒視唱練耳的啟蒙過程較為漫長且個體差異性明顯,故而不可操之過急。教師需要從宏觀整體上保證班級的教學成果。而且,教師要明確在幼兒時期訓練視唱練耳的目的在于訓練幼兒的音高感知能力,以便在后期的音樂課堂學習中更好地接受中小學音樂教育。所以,幼兒在音符認知、音高感知以及音程構唱的過程中出現的個體性差異是正常的。
三、幼兒體態律動的訓練"
幼兒體態律動是受到奧爾夫教學法的啟發,讓幼兒在舞蹈的律動中感知音樂的韻律,進而對音樂的學習產生興趣,通過簡單舞蹈動作的編排,間接訓練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在音樂的基礎上融入科普性的幼兒歌曲,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同時普及了基本常識。在這一個過程中,音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整個教學環節貫穿了兒童語言、歌唱、舞蹈律動等多項技能環節,多種學科知識交叉在一起,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體態律動環節提升了幼兒的音樂素養,反過來,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促進了兒童語言和身體協調性的掌握,各種教學環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關鍵在于教師的分配、合作和課堂掌控。
對兒童進行體態律動教學,可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來訓練。幼兒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會將他們在生活中認知到的一切事物融入自身的想象中,并通過自身創設的一定情景將內心的想法表現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實物體現情景和以圖像再現情景,激發幼兒的情感,幫助他們理解音樂,促進幼兒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3]
我們經常可以在公開示范課中看到,在音樂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彈奏一段音樂,然后在音樂中歌唱“小朋友們好”,幼兒也會用歌唱的方式給予回應。除此之外,在具體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播放一段活潑性、律動感強的音樂,引導幼兒隨著音樂,感知音樂的節奏并有節奏感的說出自己的名字。教師也可以詢問幼兒都掌握了哪些基本能力,例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刷牙等,接下來教師將學生掌握的本領編輯成有節奏感的歌詞唱念出來,引導學生模仿,進而啟發學生自己進行歌詞的創編,同時還可以配上一些打擊樂器,學生在敲擊樂器的同時有節奏地說出自己會的本領,一方面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另一方面還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為進一步提升其音樂素養夯實基礎。
四、幼兒音樂賞析及創作能力訓練"
幼兒階段進行音樂賞析的訓練,能夠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幼兒在聽到音樂后,內心會對音樂形成一定的反應,教師的職責就是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將幼兒內心的情感合理恰當地表現出來。
幼兒音樂賞析的作品指的是欣賞一些曲式結構較小,時間短小的音樂作品。這類作品有很多,比如圣桑的《動物狂歡節》中的每一首音樂小曲,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中的作品,以及鋼琴作品《小狗圓舞曲》《小貓圓舞曲》等。通過對這類短小音樂作品的賞析,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交響樂隊中不同樂器的性能及音色,了解交響樂隊的機制。創作能力訓練指的是學生在接受一定的音樂基礎訓練之后,能夠按照自己的認知創編簡單的節奏律動,或者配合一定的手勢或舞蹈展現自己內心對音樂的理解。幼兒階段對音樂創作能力要求并不高,但創作這一環節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為其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當然,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也會有一定數量的幼兒對于他所聽到的音樂的感知力是不強的。因為每個幼兒的接受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性,有的孩子接受速度快,聽到音樂后很快就能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而有的孩子可能出現不為所動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孩子當天情緒問題,有的是因為孩子對于老師所播放的音樂不感興趣,而有的孩子則是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較差,并沒有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面對多種情況,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保持教學熱情,有耐心地啟發、引導幼兒傾聽音樂。[BW(S(S,,)]
音樂與繪畫在幼兒園教育中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例如,在感知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畫畫的形式畫出音樂作品中包含的情景,提升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例如,幼兒園中班在學唱歌曲《春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畫出花草樹木等與春天相聯系的畫面,加深幼兒對歌曲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畫本上畫出自己對春天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繪畫能力,在繪畫的同時播放《春天》這首歌曲,促使幼兒產生一定的音樂聯想,引導幼兒在紙面上畫出自己認為音樂中含有的情景,或者說幼兒在聽到音樂后會不由自主地在畫本上畫出自己對音樂感知的內心世界。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表演出一系列動作,例如歌曲《春天》中出現的“楊柳樹枝彎彎腰”“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兒一跳又一跳”等歌詞都可以引導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伴隨著音樂的律動變化各種動作,間接訓練幼兒對音樂律動感知能力。通過繪畫與音樂的結合,為幼兒創設了一定的審美情景,不僅鍛煉了幼兒的繪畫能力,更提升了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綜合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審美能力,是提升幼兒音樂素養的一條非常良好的路徑。
幼兒的音樂創作能力則主要指幼兒的節奏創作能力,教師可以引領孩子進行一系列節奏拍打的訓練,運用的節奏型也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有四分音符、雙八節奏、前十六、后十六、全十六節奏型等。每堂課初始訓練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師先拍打出四二拍兩小節的節奏,然后學生模仿。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中,教師要注意紀律的穩定,教師在拍打節奏時,學生要學會安靜的傾聽不能隨意跟隨教師動作拍打。在教師拍打完節奏之后,幼兒根據自身對節奏的感知進行拍打回憶。在幼兒對教師拍打的節奏較為熟悉之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進行簡單地節奏創作了。教師可要求學生先拍打出教師剛剛給出的節奏型,然后,學生在教師給出的節奏型之后,根據自己對節奏的理解,隨意拍打出自己設計的節奏。對于學生自己設計的節奏,教師要給予肯定。幼兒年齡尚小,并不理解四二拍、小節等概念。創編出來的節奏可能五花八門,但教師明確的是這一創作過程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而并非是讓幼兒掌握具體的音符寫法和具體的節奏型認知。換言之,只要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完成了節奏型的創編,那么這一教學流程就是成功的。
此外,除了學校幼兒音樂教育之外,幼兒教師還應與幼兒家長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不應僅僅依靠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完成。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教師需要讓家長明確,幼兒無意間哼唱出來的旋律或是拍打的節奏是難能可貴的創造性活動,雖然幼兒這種無意間的活動有即興成分,但這是幼兒對音樂產生興趣的前提步驟,所以當幼兒出現類似情景時,家長應給予鼓勵并適當引導幼兒聆聽一些除流行音樂之外的古典或短小的音樂作品,關于古典音樂的查找,有一個十分簡便的方法,現在很多音樂軟件例如酷狗、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都設有古典音樂專欄。拿酷狗軟件為例,酷狗軟件在“樂庫”一欄中的特色模塊中就有“古典樂”分類,里面根據時間分成了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音樂種類,也有根據音樂類型進行分類的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聲樂曲等。音樂軟件的便捷解決了眾多家長“音盲”從而不知如何引導幼兒聆聽音樂的現狀,因此家長也更加容易在家庭教育中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
結"語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的教學目的是提升幼兒對音高的感知能力,體態律動是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音樂賞析及創編活動則是培養幼兒創新創造意識。這三個教學模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并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合理編配教學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和表現,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從而為其日后的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幼兒在真、善、美的環境中樂觀、健康的成長。
注釋:"
[1]許洪帥.中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內涵與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71.
[2]林紅梅.鼓勵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學會審美[J].教育評論,2007(06):149.
[3]吳"穎.談音樂實踐活動中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95.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