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
很多時候,我們見到很久沒見的朋友,都會說些善意的謊言:你怎么一點兒沒變呀?或者,你越來越年輕了。即使彼此心知肚明。其實在年齡這個問題上,人們還是需要善意的謊言的,超級需要。古人就如此。你看古人對年齡的定義,不但很文學,還很人性化。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杖朝,九十耄耋,一百樂期頤,都是揀好的說。倘若都實話實說,三十發胖,四十脫發,五十眼花,六十記不住,七十睡不著,八十聽不見,九十走不動……那豈不是太讓人悲觀了。
鄭板橋六十歲時寫了一副對聯:上聯為: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余錢,甕有余釀,釜有余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下聯為: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真是太贊了,難怪流傳至今。
認真追究起來,人們在年齡上是存在著悖論的。成天說怕老、不想老,可是細想,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鍛煉身體,控制飲食,吃保健品,堅持體檢,參加各種有益于健康的娛樂活動,等等,不就是為了讓自己一直活著,活成一個老人嗎?
我特別羨慕那些埋頭事業完全忘記自己年齡的人,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像九十歲的科學家袁隆平,九十歲的超??ㄩT,還有年逾九旬的導演伊斯特伍德,夕陽紅也是可以亮瞎眼的。我也特別敬佩那些敢于重新出發的人,在人生的晚年,掉過頭來做年輕時想做而沒做成的事。讀書,寫作,旅行,繪畫,唱歌,練健美,甚至創業……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借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詩句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