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晚,中央電視臺以《重返聯合國》為題,講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歷史細節,其中提到了《長江日報》首任總編輯陳楚。
陳楚在建國前,一直做黨的新聞工作,建國后曾任《長江日報》的社長和總編輯。1976年,他接替黃華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常駐代表。
從一名拿槍的八路軍戰士到受眾人稱道的名編輯,再到聯合國發聲慷慨激昂的外交官……陳楚的經歷可謂傳奇。
陳楚(1917~1996年),山東省榮成市崖頭鎮河南村人。父母供他讀完了曲阜師范。這位愛讀書勤思考的青年人,人生理想是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立志做一名大學老師。
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華北,日寇的鐵蹄步步緊逼,偌大的北平早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正在北平山東人辦的大學預科學校備考的陳楚,受到愛國精神的感召,參加了學生抗日救亡活動,結果被學校開除。
陳楚之子陳小工曾說,這件事直接改變了父親的人生走向,大時代的浪潮將他推上了革命道路,他和一幫愛國學生一起向延安方向行進。“七七事變”爆發后,他轉回山東,參加了天福山起義,成為一名拿槍的八路軍戰士。
陳楚的才華很快在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上顯露出來。他后來歷任山東軍區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大眾日報》總編輯、《遼東日報》社社長、《東北日報》社副社長兼總編輯。
1949年2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從東北日報抽調一部分同志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到武漢辦報。
陳楚在4月下旬抵達天津,與廖井丹等商量“到武漢辦報叫什么名字?”最初想叫《中南日報》或《華中日報》,后來又考慮不以行政區劃命名。陳楚提議:“干脆叫《長江日報》吧!因為武漢面臨長江,地處長江中游,有著革命歷史傳統,抗日戰爭期間,由周恩來、董必武領導的中共長江局就在武漢。”
不久后,毛澤東同意了《長江日報》這一名字,并題寫報名。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已被任命為中共中南局機關報《長江日報》總編輯的陳楚,和同事們硬是在武漢解放一個星期后的23日就正式出報。
1954年,陳楚從報界轉向外交,參與和經歷了新中國30多年的外交大事和國際風云。1971年,在經歷了20余年的努力后,新中國終于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于11月2日派代表團出席第26屆聯合國會議,陳楚就是代表團成員之一。
1977年至1980年,陳楚成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第二任大使,其間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始終不卑不亢。1979年2月,面對越南當局在中越邊境的武裝挑釁,陳楚致信聯合國安理會主席,信中寫道:“目前中越邊境出現的局勢,完全是越南當局一手造成的。”3月,他向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和當月份安理會主席哈里曼遞交了聲明,聲明中寫道:“中國政府重申,我們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絕不容許別人侵犯我國領土。”
陳楚轉型成為新中國外交官和黨的外事工作領導,一直到離休。
(據“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