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后有關中國革命現狀和前途的重要論述。自發表以來,這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經典之作。那么,它最初的英譯本是誰翻譯的?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出版和發行的呢?
交給誰翻譯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講演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在陳云的建議下,毛澤東決定把講稿整理出來,印成書公開發行。
為了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中國革命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中國共產黨決定將該著作盡快翻譯成英文傳播到國外去。當時,黨經過慎重考慮,把翻譯《論持久戰》的任務交給了一位名叫楊剛的女地下黨員。
楊剛祖籍湖北,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江西萍鄉,1922年,她進入江西南昌葆靈女子學校,積極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7年,她免試入北平燕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1928年,楊剛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為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不久被捕入獄。出獄后,她繼續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是北方“左聯”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1932年從燕京大學畢業后,楊剛赴上海從事革命活動并參加“左聯”工作,與魯迅、茅盾等文學巨匠關系甚密。
1935年,她翻譯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該書在中國的第一個中譯本,以后的多種版本均以此為藍本。
抗戰爆發后,根據黨的要求,楊剛頻繁地轉戰于武漢、南京、上海、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忘我地投入到黨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之中。
一對中美情侶
楊剛接受《論持久戰》的翻譯任務時,公開身份是《大公報》駐美記者,因為工作關系,楊剛與美國女作家項美麗結為了好友。
項美麗本名埃米莉·哈恩,生于1905年。項美麗是一個意志堅強、灑脫不羈、特立獨行的女權主義者,是美國著名刊物《紐約客》的資深記者和特約撰稿人。
1935年初,埃米莉·哈恩只身來到上海,認識了“海上才子”邵洵美。
邵洵美生于1906年,出身官宦世家,是20世紀30年代頗有盛譽的詩人、出版家、翻譯家,素有“文壇孟嘗君”之稱(泰戈爾語)。
埃米莉·哈恩初逢邵洵美,就立刻被他的容貌和氣質所打動。邵洵美替她取了個動聽的中文名字:項美麗。這對異國男女彼此欣賞,不久就在上海開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戀愛。
1938年9月1日,邵洵美與項美麗創辦并主編抗日月刊《自由譚》。
排印和發行任務
聽說好友楊剛冒著被日軍發現逮捕的危險翻譯毛澤東的一部著作,項美麗不假思索地就把她接到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寓所中。有了相對安全和安靜的空間,楊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翻譯工作中。
這期間,楊剛認識了邵洵美,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她常請邵洵美一起斟酌字句。為了趕時間,在全文還沒有譯完的情況下,即送《Candid Comment》(即《自由譚》英文版)開始連載。
在連載的同時,邵洵美又出版了英文版《論持久戰》單行本。1939年1月20日,毛澤東專門為英文版《論持久戰》寫了題為《抗戰與外援的關系》的序:“上海的朋友在將我的《論持久戰》翻譯成英文本,我聽了當然是高興的,因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毛澤東“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的利益,也為了世界的利益”。
隨后,中共地下黨組織決定把譯稿的秘密排印和發行任務托付給邵洵美,邵洵美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論持久戰》英文版一部分由楊剛通過中共地下渠道發行;另一部分由邵洵美在夜間開著汽車,與摯友王永祿一道,將書塞到霞飛路、虹橋路一帶洋人寓所的信箱里。項美麗的德國朋友——時為德國駐上海見習領事的華爾夫也參與過投送。
就這樣,這本薄薄的32開本的小冊子不斷地輾轉傳播,在上海的外國人中間很快流傳開來,然后又通過他們帶到國外,引起了世界上熱愛和平人士的廣泛關注。
(摘自《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