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去哪兒了
中國翔實、可信的歷史記載開始于西漢。查考此時史籍,我們會驚訝于兩件事:一是西漢曾大量使用黃金作為支付交易手段,而且價值明確;二是到東漢,官書記錄的黃金流通大為減少。“帛”,即綢緞已經穩定地成為大額支付手段。
根據記載,從漢至唐一千年間,綢緞都是貨幣,而并非單純的商品。所謂“金銀之屬謂之寶,錢帛之屬謂之貨”,此時黃金白銀最重要的職能是價值儲藏,即“寶”,銅錢、綢緞最重要的職能則是幣值流通,即“貨”。
西漢盛行一時的黃金并沒有“失蹤”,只是日漸沉淀于民間的箱籠中、夾壁間,不復流通于市面。
黃金該值多少錢
中國的金銀比值一直很穩定,在明初及以后很長一段時期,一直維持在1∶6上下。到崇禎年間,已經達到1∶15之多。為此,著名史學家、思想家顧炎武認為,“天啟中權閹用事,百官獻媚者皆進金卮,金價漸貴”。很難想象偌大的國家,竟然會因為行賄一二權臣而造成金價騰貴。但當時最杰出的知識分子就是這么思考,也這么堅信。
黃金到底該值多少錢?一般而言,明末的1:15這個比值是長久不變的國際標準,直到19世紀末列強都逐漸采用金本位制以后,才打破這個平衡。
清朝建國一百年后,中國的對外貿易才恢復到晚明的水平。但不同的是,晚明流入的銀圓一般都會被中國商人熔鑄成銀塊,而清代商人所收到的外國銀圓會直接進入國內流通領域。晚明商人“藏”,清代商人“用”,可見清代的國內貿易和金融流轉要比明代更加繁榮。
自19世紀末世界各國都如英美般改行金本位制以來,紛紛將手中的銀條銀圓拋售以換取黃金。這樣,金銀比值愈發擴大,銀價越來越便宜。簽訂《辛丑條約》時中方賠款的計算方式用白銀,竟然同意“本息用金付給,或按應還之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
這就是金融史上所謂的“鎊虧”,即金銀比值擴大后的虧空。清政府單單為彌補虧空的借款就有800萬兩白銀之多。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清末白銀是事實上的基本貨幣。由于國際市場上銀價低,一般投資者在中國賺取白銀后,都不愿運送回國,而索性在中國進一步投資或采購。如此,中國銀根松弛,適度通貨膨脹,正好適合工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擴張。如果幣制和黃金掛鉤,白銀價格一落千丈,通貨膨脹就會惡性化、常態化。所以,清廷還是決定“暫就銀為本位”,發行重七錢二分的一元銀質硬幣為國家主幣。
回到銀本位制
中華民國成立不久,袁世凱就在財政部下面設立幣制委員會,繼續研究這一問題。
周學熙擔任袁政府的財政總長后,與荷蘭著名金融家衛斯林反復研究認為,中國必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這一幣制的要點還是中國需要籌集大量黃金,但這些準備金并非儲積于國內,而是存放于外國,用以維持國際匯兌的平衡。國內則發行銀幣和可兌換銀幣之紙幣,擬訂其折合黃金多少,但不得兌付黃金。為發行國幣,中央政府必須設立行政性的國家央行。
但是,袁世凱終究沒有采納這一意見。1914年初,民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還是決定“謀幣制之統一”(下轉第47頁)(上接第46頁)為第一要務,先確定銀本位制,“一俟將來商業發達,再行改為金本位”。至于金匯兌本位制,一字未提。
實行金本位制有個前提,那就是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國內、國際都放棄統制思想,而實施市場經濟。無論實行已經被逐漸淘汰的金本位制,還是實行尚未成熟的虛金本位制,都需要首先融入透明的國際信用體系。虛金本位制需要聯系強國的匯率,當以巨金儲備于他國為前提,這又需要讓渡一部分金融主權。
如此,民國的金融改革完全走進了死胡同。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