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節氣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探究其起源和計入歷法的過程,著實復雜——因為存在不少傳說。影響大的涉及三位古人,分別是周公姬旦,他于河南登封創建了“周公測景(影)臺”;西漢淮南王劉安,他于封地安徽壽縣整理、纂輯了《淮南子》;還有四川閬中人落下閎。
落下閎曾參與西漢《太初歷》的制訂,這是司馬遷和《漢書》都明確記載了的。《太初歷》是首次收錄廿四節氣的國家歷法。
淮南王劉安是漢武帝劉徹的父輩,武帝因他雅好文藝而善意籠絡,但劉安陽奉陰違,因謀反事敗而自殺在公元前122年,其整理、纂輯的《淮南子》一書不遲于這一年。而武帝改歷,系元封六年(前105年)下令,翌年歷成,當年(前104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頒布實施新歷《太初歷》。
再回首——《呂氏春秋》記錄了十個節氣的名稱,《淮南子》完整記載了廿四節氣,《太初歷》首次在國家歷法中收錄了廿四節氣。接著,《魏書·律歷志》記載:“肅宗以歷就,大赦改元,因名《正光歷》,班于天下。”北魏《正光歷》之廿四節氣以冬至開頭、大雪為終;又“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遂正式入列七十二候。至此,作為歷法里的廿四節氣并七十二候,臻于完備。
劉安和落下閎整理創制的廿四節氣固然有其所在地域的經驗,但他們并非源頭。劉安奉命整理文藝,獲得宮室藏史及文獻資料,有其正當理由。因此,《淮南子》完整記載廿四節氣,是學術交流和運用宮室文獻的結果。落下閎雖然參與了《太初歷》的創制,但由于歸總人是鄧平,七十二候自然也就不顯著對應川北地界。
這就必須要說到周公姬旦和河南登封的古觀星臺了。每到夏至,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所在的登封市,當地人就會在“廿四節氣核心傳習地”——周公測景臺祭周公。中原地區一直將此地視為廿四節氣的起源地。周公的天文探索和發明創造,直接演化為秦、漢的遺產,而月令七十二候,至今仍對應太行中條和伏牛秦嶺之間,黃河兩岸的風土物候。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