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立軍 劉婕 貓斯圖
先有“長沙”,再有“湖南”
長沙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這樣的:《逸周書》記載,周成王時期,各地進貢的物產中有所謂“長沙鱉”。
長沙與湖南的關系,有點復雜。早在周初,便有長沙之名,而湖南的說法,則是在唐代晚期才出現。當時的長沙屬楚國的黔中郡,那時的郡治,在湘西的沅陵。秦滅楚后,設洞庭郡,郡治在臨湘縣,就是今天的長沙城南,長沙從此走上了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之路。
長沙的身份在歷史上變來變去,郡治、府治、國都、省會,各種角色都充當過,但是—直是如今湖南這片區域的老大。非常少見的是,一直到今天,長沙城址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都與今天重合,這也是長沙能夠長期保持區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原因。
歷史進入唐朝后,“湖南”這個詞終于出現了。公元764年,當時的中央政府在衡州(今衡陽)置湖南觀察使,“湖南”這個詞終于登上了歷史舞臺。其后,湖南的建置和版圖一直在不停地跟隨歷史大潮變動,但長沙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基本沒有被動搖,即使偶有變動,時間也非常短暫。
“兩湖”分治是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長沙曾經當過國都,當然是唯一的一次。公元927年,五代的后唐時期,馬殷被冊封為南楚國王,南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潭州(長沙)第一次成為了真正的一國之都。馬楚政權時候,由于馬殷的經營,湖南成為全國的發達地區,潭州也以其富庶聞名。今天的馬王街、開福寺、碧湘街等十幾個地名都與馬楚有關,馬楚政權修建了許多宮殿,碧湘街就是當年馬楚豪華的碧湘宮所在地。
長沙城真正擁有省級行政中心的地位,已是清朝。
長期以來,兩湖(湖南、湖北)一體屬于湖廣行省,其最高長官長駐武昌,湖南行政級別較低,行使政務多有不便。直到清代,康熙三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兩湖實行分治,湖南、湖北逐漸穩固了疆域劃分,這是湖南也是長沙歷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
今天的長沙市青少年宮是湖南巡撫衙門舊址,長沙市委市政府舊址所在地為過去的湖南布政使司衙門,長沙市公安局即是湖南按察使司衙門故地。這些政治、軍事府衙駐長沙,長沙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穩固了下來。
(摘自《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