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
如何正確理解“人定勝天”這個成語?關鍵在一個“定”字上。它有兩個用法:一是作副詞用,意思是“一定、必然”;二是當形容詞講,意思是“穩定、安定”。一般人都是按照第一種意思去理解,那就是人一定牛過天。這也難怪,因為所有的工具書都是這樣解釋的,我遍查了《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這些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沒有發現第二種解釋。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這個成語說的是人民安定了,才有力量戰勝自然災害。然而這種聲音在權威工具書面前,是那么蒼白無力。那么,真理真的都是在多數人手中嗎?
這個說法出自宋朝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特別注意,這里有個語氣詞“兮”字把前后分為兩段——“人定”和“勝天”。可見,這里的“定”是形容詞作謂語,描寫 “人”的狀況的,指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就可以防止外族侵擾。此前出現的類似表達也可以來佐證這種解釋。《史記·伍子胥傳》有“人眾者勝天”,一個“者”字把一句話分為兩段:“人眾”與“勝天”,“眾”字顯然說的是人口眾多,講的是人口多了就可以抵御自然災害。
《聊齋志異·蕭七》一篇中有這么幾句話:“登門就之,或人定勝天,不可知。”這是一個女孩子勸書生徐繼長冷靜下來,想辦法去打動心儀的六姊。這里的“定”指人的情緒穩定下來,心情平靜方能發揮智慧,想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人定勝天”所講的道理是,只有人民安定,社會穩定,才可以群策群力辦大事,一起防止抵御自然災害。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