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鄒傳龍
(1.青島啟元學校 山東青島 266044)
(2.青島市城陽第六中學 山東青島 266112)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指向認知水平較高的深層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聚焦科學思辨、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解決等相對復雜的高階思維活動。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意在讓知識所蘊含的豐富價值融入學生的血液,使學習真實地發(fā)生,讓思維得以深度地延伸,從而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和精神成長,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奠定基礎。
“輸血與血型”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章第四節(jié)內容。本節(jié)課建立在血液知識的基礎上,主要有血量與輸血、血型、安全輸血以及倡導無償獻血等內容。該部分知識比較抽象,且教材內容主要以陳述為主,學生通過閱讀雖然能了解相關內容,但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無法通過深度學習提升自身的思維水平。
教師以電視劇《亮劍》中的輸血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并貫穿教學過程,運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以紅細胞凝集簡易模型、模擬血型鑒定實驗引領學生深度理解知識并進行深度探究,用模擬辨論“獻血是否有益于身體健康”、參觀采訪青島市中心血站等的形式引導學生去思辨、去發(fā)現(xiàn)、去體驗,激發(fā)學生深度情感升華,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擔當,學會奉獻,學會珍愛生命,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①說出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的原則;說出人體的血量與輸血的關系。
②學會簡單的“血型鑒定”的方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與探究,能夠深度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獲得知識的意義感與價值感。
③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確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更加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教師播放電視劇《亮劍》中輸血與血型鑒定的片段,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視頻中A型血戰(zhàn)士為什么不能獻血給O型血師長?你能嘗試作出解釋嗎?”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電視劇的片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其特有的時代特色,激發(fā)愛國情感,而且能夠激趣引思,開啟學生的思維空間。
3.2.1 血型發(fā)現(xiàn)史
全班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對血型發(fā)現(xiàn)史進行資料搜集,以海報、漫畫、照片等形式呈現(xiàn)小組的學習成果。課上各小組進行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培養(yǎng)收集、鑒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課上,對人類輸血史的分享交流使學生形成對科學發(fā)展的正確認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3.2.2 ABO血型的分類
學生根據(jù)已有經驗,嘗試說出ABO血型系統(tǒng)的分類及其依據(jù)。教師補充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并介紹不同血型血液中紅細胞膜上凝集原的存在情況,引導學生思考:你能推測四種血清中凝集素的存在情況嗎?針對學生的推測,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用自制的簡易模型,演示紅細胞凝集的原因,檢驗推測是否正確。最后,回歸課堂初始的情境,學生解釋A型血戰(zhàn)士不能獻血給O型血師長的原因。
設計意圖:科學推測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在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借助簡易模型的可視性和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紅細胞凝集反應,促進學生通過情境去體會知識、運用知識,使知識與已有經驗融為一體。
教師播放“血型鑒定”微課,使學生了解血型鑒定的常規(guī)方法,然后再現(xiàn)《亮劍》情境,提出任務:師長急需輸血,有4位戰(zhàn)士愿意為其獻血,請你幫他們鑒定血型。這樣引出實驗——模擬血型的鑒定。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對教師提供的4個戰(zhàn)士“血樣”進行血型鑒定(表1)。

表1 模擬血型的鑒定實驗
設計意圖:出于安全考慮,本實驗為模擬試驗,簡單逼真且實驗現(xiàn)象較明顯。教師提出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深度探究,實現(xiàn)知識的深度理解。學生組內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
3.4.1 輸血的原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系列問題:①通過探究實驗,嘗試說出輸血時應該遵循什么原則?②如果師長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種成分而需要輸血,又該如何輸血呢?各小組討論、交流、總結輸血的原則,了解輸血的相關知識。接著,教師再次回歸情境:請你運用所學知識給《亮劍》中的師長安全輸血。為了達到知識的遷移應用,教師出示多種急需輸血情形,學生思考作答,進一步熟練運用輸血的原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設計意圖:問題能觸發(f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學生通過問題的提出、解決,鍛煉思維,深化對輸血知識的認知;通過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3.4.2 Rh血型系統(tǒng)
教師出示“給B血型病人輸入B型血(符合醫(yī)學衛(wèi)生要求)后該病人死亡”的案例,引發(fā)學生生成問題:既然需要輸血,且操作規(guī)范,為何會引發(fā)病人死亡呢?教師從而引入Rh血型,并進行點撥:Rh血型為稀有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兩種,其中Rh陰性血即“熊貓血”。教師促進學生意識到輸血前不僅要鑒定ABO血型,還要鑒定Rh血型等,以確保安全輸血。
設計意圖:教師以案例引入Rh血型系統(tǒng),豐富了血型這一概念的內涵,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使其形成結構化認知體系。
3.5.1 環(huán)節(jié)1:思辨
教師提出問題:我國提倡公民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每個人都能獻血嗎?獻血有哪些條件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總結獻血的條件。為了澄清獻血謠言,摒棄獻血就是傷害自己的錯誤觀念,全班分正反兩方分別就“獻血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獻血不利于身體健康”這兩個論點進行模擬辯論。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與模擬辯論,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延展,同時也學會了批判、反思,學會了包容、接納,深刻地意識到獻血不僅利于自身健康,更能夠點亮他人生命,為世間增添愛的暖流。
3.5.2 環(huán)節(jié)2:暢談
課前,學生參觀了青島市中心血站,并對現(xiàn)場獻血者進行了采訪。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參觀以及本節(jié)課所學,談一談:長大后,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的話,你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同時,教師出示自己的無償獻血證,用行動倡導無償獻血。
最后,教師在全班學生創(chuàng)作合唱的“將愛心進行到底”的歌曲中結束本節(jié)課。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參觀青島市中心血站,凸顯了生物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的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暢談自己長大后是否愿意無償獻血,以及教師出示獻血證,以情激情,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獻血觀和生命觀。
本節(jié)課從學生現(xiàn)有經驗和水平出發(fā),運用情境、問題、模型、探究、思辨等教學形式,引領學生深度的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深刻體會知識的內在價值,力求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智慧、涵養(yǎng)與健全的人格。因為深度學習不再是僅關注于高級認知,更多的是心靈和情感的觸動,和人的價值觀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切都是為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繼續(xù)學習和走向社會打下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