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超
《除暴》影片宣傳海報
1990年,鐘誠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赴任常普省公安廳刑偵支隊長的第一天就碰上一起持槍搶劫案。鐘誠到達常普車站后,省廳派來接站的屈光華開著車找到了他。他們在途中聽到一輛贓車被發(fā)現的消息,直接趕往現場。
當車輛行駛到出售貴金屬和珠寶的友誼商店時,鐘誠發(fā)現本來在搞店慶活動的商店卻關著卷閘門。覺得不對勁的他就讓屈光華先去現場,自己留下來查看,但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劫匪布置在附近高樓上的同伙發(fā)現。鐘誠透過縫隙看到商店內的情況后,劫匪準備從商店里出來對付他。當鐘誠制服一名商店外面的劫匪,準備打電話報警時被偷襲。
當警察趕來時,劫匪將鐘誠當作人質帶上車,又將他套上劫匪標志性的頭套扔下車。追來的警察誤將鐘誠當作劫匪抓住,真正的劫匪卻已逃之夭夭。這個以“老鷹”即張隼為首的持槍搶劫犯罪團伙,已經犯下多起大案,死傷人員眾多。
影片中,手持56式沖鋒槍瘋狂掃射的劫匪
通過仔細分析案發(fā)的有關情況,鐘誠意識到這是一伙兒組織嚴密且手段高超的劫匪,每次都能提前對警方的反應做出預警。11月2日,“老鷹”一伙兒又成功搶劫這家銀行,甚至提前在銀行對面的面館定好餐,搶劫完就過來吃。為了羞辱警察,“老鷹”還給面館留下錢,說要給后來的“警察叔叔”請客。
經過對現場附近地形的仔細勘察,鐘誠終于發(fā)現這伙兒劫匪的觀察點,由此摸清了他們的作案特點。此后,鐘誠帶著屈光華、齊兵和女警陳倩等人順著“老鷹”采購軍火的線索開始艱苦的追蹤。雖然找到了涉嫌出售軍火給“老鷹”的一名偽裝成賣掛歷的人,但卻未找到有價值的線索。
綽號“老鷹”的張隼使用“ 花口擼子”——勃朗寧M1910手槍進行射擊
時間一晃就過去近1年,轉眼到了1991年的中秋節(jié)。9月28日,“老鷹”一伙兒搶劫發(fā)展銀行的一個網點,再次逃出鐘誠帶隊形成的封鎖圈,但在附近樓頂監(jiān)視警察的匪徒“沙皮”卻未來得及上車一起逃走。
這一次,鐘誠下令趕緊清場并建立封鎖線,并且親自沖向附近的樓頂,去尋找一直監(jiān)視警方的匪徒。“沙皮”來不及逃走,被追上來的鐘誠堵個正著。在對射中,“沙皮”被擊中從樓上摔下。鐘誠趕緊下令派救護車搶救“沙皮”,以保住這一非常重要的線索。看到“沙皮”落到警察手里,“老鷹”帶人沖回殺人滅口。布置封鎖線的警察猝不及防,未能有效阻攔,“老鷹”等人沖到附近用手榴彈將“沙皮”炸死。隨后,警匪雙方又經過一場激烈槍戰(zhàn),劫匪丟棄被砸壞的車輛搶車逃走。這一次交手使得“老鷹”意識到對手的強悍,因此決定轉移戰(zhàn)場不再與鐘誠等人“糾纏”。
此后,“老鷹”團伙與警方打起游擊戰(zhàn),不斷變換作案地點,而鐘誠則帶著手下在全省范圍內追蹤他們。在慶州市,警方在可能遭到打劫的銀行、金店等地布置警力加強保衛(wèi)工作,并且利用監(jiān)控設備來防止劫匪作案和提供線索。諸多措施使“老鷹”等人無法順利下手,只好轉移到武江市作案。
這時,武江市一家銀行正將各網點多余的存款上交,這無疑給了“老鷹”團伙一個可乘之機。鐘誠他們趕到武江后,通過分析判斷最后運走余款的江北分行最有可能遭到打劫,因為這時運鈔車里的現金最多。果然,“老鷹”等5名劫匪提前踩了點,準備打劫從江北分行離開的運鈔車。他們槍殺了押運人員,剛將存款搬到車上就與趕來的鐘誠等人遭遇。激烈的交火中,一名劫匪被擊斃,但齊兵也身負重傷,臨犧牲前打開了劫匪汽車的后備箱,使他們搶來的錢全部掉落。接著,警方在搜捕時將2名劫匪堵在一家賓館里,最終將其全部擊斃,但“老鷹”和一名手下假扮成警察逃脫。搏斗中,屈光華的右手被劫匪的手榴彈炸傷。
影片中出現的64式手槍彈彈殼,其底部有“311”、“89”標識,表示該彈殼是由代號“311”的工廠生產,1989年制造的產品
通過偵察“老鷹”等人的尋呼記錄,鐘誠他們終于找到一條有價值的線索。“老鷹”已婚,且妻子懷有身孕。通過這一條線索,警方找到“老鷹”家,并在那里守候。狡猾的“老鷹”發(fā)現情況不妙未直接回家,而是用電話通知妻子文娟離開。警方將文娟抓獲,并在家里搜查到結婚證等物證,得知“老鷹”真名張隼。后張隼的手下假冒張隼到影院與文娟接頭,被警方抓獲,失去落腳之地的張隼只好回到自己的老家云峰市。
對張隼的追蹤仍在繼續(xù),1994年9月18日,通過破解張隼的尋呼密碼,鐘誠等人終于得知張隼將與軍火販子(即上文提到的偽裝成賣掛歷者)在澡堂里交易。鐘誠等人隨即分頭排查云峰市所有的澡堂,終于在張隼母親所開的澡堂找到了張隼。經過一番搏斗,張隼這名狂匪被抓獲。
最后,張隼和他的手下都受到了法律嚴懲。
使用64式手槍打靶的鐘誠
在靶場,鐘誠正在表演單手換彈匣的動作。他蹲下用右腿夾住手槍套筒,然后用右手將實彈匣裝填到位
鐘誠利用腳后跟頂住照門座并用右手向下推套筒座,從而實現解脫空倉掛機、使套筒復位、槍彈入膛,完成了單手換彈匣動作
《除暴》影片完美地還原了199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圖景,特別是各類警用裝備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影片開始警方使用的警車是212吉普車和天津大發(fā)小面包車,后改成以桑塔納汽車為主。這些車輛非常具有時代特征,能夠引起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的共鳴。
總體來說,劫匪的武器比警方的更為強悍。劫匪最主要的武器是國產56式沖鋒槍,其射程和威力都是警方的各種手槍和沖鋒槍無法比擬的。
劫匪頭目張隼使用一支大名鼎鼎的勃朗寧M1910手槍,也就是影片中所說的“花口擼子”。該槍以其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的名字命名,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輕武器設計師,勃朗寧留下了不少經典的輕武器,M1910手槍就是其中之一。
提及該槍,不能不提到我國解放前就流行的一個說法,即“一槍二馬三花口,四蛇五狗張嘴蹬”,依次代指勃朗寧M190 0、勃朗寧M1903、勃朗寧M1910、德國紹爾M1913/1938、西班牙阿斯特拉袖珍手槍及德國毛瑟M1910/1914/1934等6類不同的手槍。
影片中,鐘誠的配槍是77式手槍
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北方,人們習慣將轉輪手槍和毛瑟駁殼槍之外的手槍稱為“擼子”(而南方卻因其外形與木匠使用的曲尺相似而將其稱為“曲尺”),這是因為M1900手槍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套筒的自動手槍,而后拉套筒上膛的動作被稱為“擼”。
勃朗寧M1900手槍因為握把護板上方或套筒座左側的圖案中有一支小手槍,因此被稱為“槍牌擼子”。
比利時FN公司和美國柯爾特公司都曾經生產過勃朗寧M1903手槍,因為柯爾特公司生產的勃朗寧M1903手槍在握把護板上有立馬圖案,“馬牌擼子”也就成了M1903手槍在中國的代稱。
用56式沖鋒槍實施快速換彈匣的劫匪
79式沖鋒槍是影片中警察的火力骨干
被稱為“花口擼子”的M1910手槍由勃朗寧于1908年設計完成,于1910年開始由比利時FN公司生產。其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發(fā)射7.65mm半突緣勃朗寧手槍彈的M1910手槍全槍長只有153mm,質量0.59kg,彈匣容彈量7發(fā)。其設計出來后被廣泛應用于警用領域,主要特點是出槍快,因為其外形比較光滑、少有凸起,再就是攜帶安全性較高。
為了達到外形光滑不會鉤掛衣物的目的,該槍設有一條縱貫套筒頂部的凹槽,以此充當照門,在凹槽前部設有一個小巧埋頭的準星。
該槍被稱為“花口擼子”,是因為其槍口套前緣部分加工有一圈滾花。之所以這么設計,是為了在分解結合時不至于打滑。此設計又增加了槍支的美感,也是該槍的最大特征。
M1910手槍還有一種M1922變型槍,其設計初衷是為了使用勃朗寧設計的9mm手槍彈。這種手槍彈是勃朗寧在7.65×17mm手槍彈基礎上研制的,彈殼長度同樣為17mm,也被稱為9mm勃朗寧手槍短彈。這種手槍彈比著名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短而且輕一些,因此后坐力更小,威力適中,適合作為軍、警兩用彈使用。在勃朗寧看來,市場上缺少一種能夠充分發(fā)揮這種手槍彈威力,而且介于軍用手槍和民用手槍之間的自動手槍,這就成為了他設計新型號手槍的動力。
M1922手槍為了適應新彈藥,槍管長度由M1910手槍的89mm增加到114mm,全槍長也增加到178mm,全槍質量增加到0.73kg。從外形上看,M1922手槍比M1910手槍除長度增加外,最主要的改變是因為主要面向軍用而取消了凹槽照門和埋頭式準星,照門和準星重新突出于套筒頂端。該槍研制成功后,成為很多國家軍隊和警察的裝備。不過,這種手槍在中國使用的范圍不如其原型槍廣泛。《除暴》影片中出現的是7.65mm口徑的M1910手槍,其來源或是非法存在于國內的原有舊品,或是通過軍火販子走私渠道從國外獲得的。
影片中,被小孩兒當玩具的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
從影片中的情況看,劫匪使用M1910手槍最頭疼的是配用的槍彈補給困難。因為該槍配用的槍彈在我國早已退出現役且不再生產,如果要使用7.65×17mm手槍彈只能從國外走私入境。不過,影片中鐘誠面對部下提出的劫匪頭目留下的是7.62mm手槍彈殼提出了不同意見,因為他親眼看到劫匪使用的是M1910手槍。
警方為什么會誤認為這是一種7.62mm手槍彈,更準確的說是我國的64式手槍彈呢?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警方在當時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將7.65mm槍彈誤認為是7.62mm槍彈,這必須首先分析比較上述兩種槍彈的主要諸元。7.65mm勃朗寧手槍彈全長26.2mm,質量7.84g,彈頭質量4.6~4.8g,彈殼長17.3mm;64式手槍彈全長24.9mm,質量7.25~7.65g,彈頭質量4.72~4.87g,彈殼長17mm。兩者比較下來,差別非常小,如果只看彈殼(警方只是獲得了張隼遺留在現場的彈殼)長度值,只差0.3mm,將其識別為國內常見的64式手槍彈很容易理解。
另外一種可能是影片中提到的張隼故意誤導警方,那張隼需將槍彈彈殼磨短0.3mm。但這樣做還有一個問題,因為國外槍彈廠的彈殼底部標識與我國的有差別,即使磨短彈殼也可能被警方從彈殼底部的標識(彈殼底部通常有代表生產廠商代號和生產年份的標識,影片中的彈殼底部有“311”、“89”標識,表示該彈殼是由代號“311”的工廠生產,1989年制造的產品)看出破綻。
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可能,即張隼未能獲得國外渠道的原版7.65mm槍彈,而是用國產64式7.62mm手槍彈來替代。64式手槍彈無論是體積還是長度都比勃朗寧手槍彈的小一點。在這種情況下,就像德國毛瑟駁殼槍可以使用蘇制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以及當年我軍82m m迫擊炮可以使用美制81mm迫擊炮彈一樣,張隼使用容易獲得的64式手槍彈來代替勃朗寧7.65mm手槍彈就非常合乎常理。當然,這樣的代用品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問題。如彈殼長度短了0.3mm,可能會使擊針打擊力度下降,影響擊發(fā)的可靠性,這也是影片中提到的彈殼上擊針打擊出的坑較小的原因;彈頭直徑口徑小了0.03mm,可能造成火藥燃氣泄露和彈頭在彈膛內穩(wěn)定性變差,影響槍口初速和彈道穩(wěn)定性等,但這些問題都不是致命性的。
影片中的警方人員基本上都是用64式、77式手槍裝備起來的,這也顯示了基層公安干警選用槍械時的真實情況。我國的軍警用武器長期不分家,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通用狀態(tài),直到進入21世紀后才開始逐步改觀。從手槍來說,除影片中出現的64式、77式手槍外,還有大量的54式手槍在公安部門長期服役。從基層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因為要隨身攜帶,輕便小巧的64式、77式手槍更受青睞。體積和重量很大,攜帶不便的54式手槍在很多公安干警眼里并不因為其威力更大而受到歡迎。
在1990年案情分析會上,干警身穿83式警服(圖中最左邊的干警身穿83式警服),這與當時的實際情況不符
影片中,身穿89式警服的陳倩,該警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89式女式警服取消了紅領章,改為松枝襯托的內有金色五角星的紅色盾牌領花,大檐帽改為短立筒有帽檐軟帽
64式手槍是作為軍用自衛(wèi)手槍設計的。1960年代,我軍長期缺少一種軍官使用的自衛(wèi)手槍,而笨重的54式手槍并不適合擔任這一角色。早在建國初期的1952年,我國就曾經仿制過德國PPK手槍,命名為52式手槍,應用于公安和隱蔽戰(zhàn)線。但因為該槍配用7.65mm槍彈和歷史條件的限制,裝備時間不長就退役了。在提出軍用自衛(wèi)手槍設計指標后,我國就利用52式手槍的基礎開始研制新型手槍。這種新式手槍雖然于1964年設計定型,被命名為1964年式手槍,即我們熟知的64式手槍。但因為文革的影響,直到1980年才生產定型。該槍生產定型后,曾經在我軍部隊、武警部隊、公安及保衛(wèi)等部門服役,但在部隊和武警的服役范圍和時間相對有限,反倒大量長時間服役于公安部門,成為一種典型的“警用手槍”。
64式手槍采用專門為其研制的64式手槍彈,彈匣容彈量7發(fā)。其最大特點是體積小巧,全長只有155mm,全槍質量0.56kg。64式手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動作十分可靠,還設有聯(lián)動機構,可以在第一次擊發(fā)未發(fā)火時進行補火,以提高擊發(fā)可靠性。這一特點有獨特的作用,因為很多警用手槍及槍彈需要警員長期攜帶、容易因受潮等原因影響擊發(fā)可靠性,補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種影響。
64式手槍在現今看來有一些缺點,如彈頭威力過弱,被稱為“64小砸炮”,而且人機工效也不太好。反映比較多的是射擊時感覺震手和持握不舒適。射擊時感覺震手主要是因為該槍體積、質量較小,自動機也很輕,造成后坐速度偏大,傳遞到套筒座后震手。持握不舒適是體積限制造成握把形狀和長度不適合手大的射手造成的。筆者實測,64式手槍震手的感覺誠比54式手槍明顯。
1990年干警在靶場打靶時,身穿第一種警銜樣式89式警服改進型的陳倩,這不符合當時警服換裝的實際情況。該警服采用硬質警種肩章和劍形警銜領章,于1992年開始采用
在1991年10月的劫案分析會上,眾干警身穿采用第一種警銜樣式89式警服改進型,這不符合當時警服換裝的實際情況
在靶場進行射擊訓練時,鐘誠使用64式手槍表演了一次單手換彈匣及解脫空倉掛機動作。他打光一個彈匣并退出空彈匣后,蹲下用右腿夾住手槍套筒,然后用右手將一個實彈匣裝填到位,再利用鞋跟頂住照門座并用右手向下推套筒座,從而實現解脫空倉掛機、使套筒回位、槍彈入膛。這種動作在實戰(zhàn)中主要應用于一只手受傷的情況下,當然不如兩只手換彈匣更快。值得一提的是,劫匪在使用56式沖鋒槍與警方交火時也曾出現快速換彈匣動作,即用實彈匣頂掉槍上的空彈匣然后裝填到位。
從出場頻次來說,影片中77式手槍無疑要比64式手槍露臉更多。77式手槍與64式手槍一樣都是作為軍用自衛(wèi)手槍研制的,其與64式手槍的研制時間過程基本上重合。這主要是因為64式手槍因各種原因長期未能大批量生產,才又有了一種幾乎同時研制成功但用途卻差不多的型號。
77式手槍與64式手槍的主要戰(zhàn)技性能差不多,而且配用相同的槍彈,使用定位也相同,裝備對象也幾乎一樣。但77式手槍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單手上膛機構。64式手槍因為設有聯(lián)動擊發(fā)機構可以進行補火,但如果再次擊發(fā)仍不成功,那只能拉套筒退出啞火的槍彈才能繼續(xù)射擊。如果此時射手一只手受傷,就會造成很大的困難。77式手槍為此設計了單手上膛機構,使用者食指扣壓活動的扳機護圈前端就可以帶動套筒后移,以完成首發(fā)裝填或排除啞火彈的動作。照理說,這一特點會受到公安干警的普遍歡迎,但卻因為其結構上的限制造成射手使用時非常吃力,實用性并不理想。此外,77式手槍也有持握不舒適和射擊震手的缺陷。盡管有一些缺點,但77式手槍與64式手槍一樣廣泛裝備于公安部門,成為主力警用手槍之一,后來還研制出眾多改型,用于外貿出口。
現今仍然廣泛應用于公安部門的79式沖鋒槍也是一種軍用初衷,后來改為警用的主要武器之一。79式沖鋒槍的研制同樣開始于1960年代。當時,軍方開始研制一種適用于叢林戰(zhàn)的輕型沖鋒槍,以替代老式且笨重的50式、54式沖鋒槍。但開始的研制工作并不順利,直到1970年解放軍總參謀部提出研制一種適合于空降兵、偵察兵等特業(yè)人員以及公安人員使用的輕型武器的要求后,才由中國兵器工業(yè)第二O八研究所將研制工作推向正軌。起初,這種新式沖鋒槍是為叢林戰(zhàn)研制的,稱為“叢林沖鋒槍”,但很多單位都對這類武器有需求,因此就擴大適用范圍,更名為“輕型沖鋒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新式沖鋒槍的研制遇到了很多困難,甚至險些淪為“四人幫”實現政治野心的工具。直到1978年4月,該槍才順利通過國家靶場設計定型試驗,后來在第二年被正式命名為1979年式7.62mm沖鋒槍,并于1983年生產定型。該槍定型投產并裝備部隊后,很快就在邊境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試用,并且表現良好。
79式沖鋒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發(fā)射51式7.62mm手槍彈,采用20發(fā)直彈匣供彈,全槍長740mm/470mm(托伸/托折),全槍質量2.11kg(含一個實彈匣)。
總體來說,79式沖鋒槍在當時是一種可以滿足需要的新式槍械,但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其無空倉掛機機構,射速過高。再者,其彈匣容彈量較少而耗彈過快,在彈匣內槍彈打光時會造成射手認為還能繼續(xù)射擊,容易貽誤戰(zhàn)機。
79式沖鋒槍投產后不久,軍方就組織開展新型沖鋒槍的研制,其成果就是85式輕型沖鋒槍、85式微聲沖鋒槍。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部隊中的79式沖鋒槍很快就被替代。79式的主要用途也由軍、警兩用,改為更側重于警用。現今,經過各種的魔改之后的79式沖鋒槍仍然廣泛服務于我國的警用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除暴》影片中,79式沖鋒槍構成了公安干警的火力骨干,是劫匪手中56式沖鋒槍最強悍的對手。雖說56式沖鋒槍本質上是突擊步槍,其射程和威力都超過79式沖鋒槍,但在城市狹窄的街巷作戰(zhàn),其射程和威力優(yōu)勢并不能完全發(fā)揮出來。反倒是槍身短小、射速更高的79式沖鋒槍更為靈活適用,可以說是與劫匪武器勢均力敵的對手。79式沖鋒槍的缺陷,是雙方利用汽車車體作為掩護時,56式沖鋒槍的穿透力超過79式沖鋒槍。
影片中,警察使用79式沖鋒槍射擊時似乎并不愿意打開槍托,更多的是采取槍托折疊、雙手持握的射擊方式。實際上,這種使用方式并不合適,因為79式沖鋒槍高達1000發(fā)/分的理論射速在無槍托抵肩時,難以保證射擊精度。
影片中,劫匪的武器裝備還有一種是警察極少使用的,那就是他們總是不顧周圍無辜人群的死活而瘋狂投擲的手榴彈。從影片中張隼送給街上小孩兒的手榴彈畫面來看,這是劇組專門制作的道具手榴彈,其外形與國產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非常相似。
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是1979年開始論證的新式手榴彈系列中的一個型號,這一系列手榴彈主要是為了替換老式的67式、77-1式木柄手榴彈而研制的,主要包括82-1、82-2、82-3無柄手榴彈,以及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等型號。其中的82-1、82-3式手榴彈研制成功后只進行過小批量生產,真正投入大量生產的是82-2式手榴彈和82-2式全塑鋼珠手榴彈。82-2式手榴彈總質量260g,采用內表面刻槽的沖壓成型球形A3鋼板殼體,內裝62g梯恩梯炸藥。爆炸時,鋼板殼體沿刻槽分裂形成殺傷破片。82-2式全塑無柄鋼珠手榴彈采用表面帶加強筋的塑料殼體,內裝鋼珠破片套和炸藥,是一種攻防兩用手榴彈。從外觀看,這種手榴彈除保險握片、保險銷和拉環(huán)外都是塑料件。其內部裝有40g高能炸藥和直徑2.5~3mm鋼珠1600余粒,主要靠鋼珠達到殺傷破壞效果,其破片密集度高于82-2式手榴彈。可以想見,這種手榴彈在人群密集的場所使用,將會給周圍無辜的人造成多大傷害。
總體上來說,影片中的警用服裝比較到位,只是一些地方出現了穿幫鏡頭。從影片背景的時間段(1990~1994年)來看,應該涉及到2種樣式的警服,即89式警服及其采用第一種警銜樣式的改進型。但影片中卻出現了4種樣式的警服,多了83式警服以及采用第二種警銜樣式的89式改進型警服。
83式警服的主要特點是配有紅領章和肩帶上的盾牌標志,于1985年開始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在影片中1990年劫案分析會上以及出警時都有干警身穿83式警服,但實際上當時83式警服已經不再使用,換裝了89式警服。
89式警服的面料有了一定改進,并且取消了褲子兩側的紅褲線,主要變化是將紅領章改為松枝襯托的內有金色五角星的紅色盾牌領花,同時女民警的大檐帽改為短立筒有帽檐軟帽。在影片中1990年11月2日出警時,女警陳倩身穿的就是89式警服。
1992年我國警察實行警銜制時,89式警服進行了改進,采用硬質警種肩章和劍形警銜領章。這種警服就是影片中出現的第三種警服,但1990年干警在靶場打靶時,陳倩身穿這種警服,以及在1991年10月的劫案分析會上眾干警都身穿這種警服,顯然是換裝的時間提前了。
1995年,由于警銜樣式更改,89式警服又一次進行改進,將警種肩章和劍形警銜領章取消,改用肩章式警銜。這就是影片中出現的第四種警服,但很明顯在1994年9月張隼落網入獄時,這種警服還未使用,而影片中的干警卻身穿這種警服,也存在換裝時間提前的問題。
影片起初階段,鐘誠和屈光華在撕掉大型宣傳畫上的各種小廣告時,大型宣傳畫上的干警身穿的既不是83式警服式樣,也不是89式警服及其采用第一種警銜式樣的改進型,同樣是細節(jié)方面的疏漏。
1994年9月,張隼落網入獄時,干警身穿采用第二種警銜樣式89式警服改進型,也存在時間提前的問題,因為該警服1 9 9 5年才開始采用
影片中,大型宣傳畫上的干警身穿的警服既不是8 3 式警服式樣,也不是89式警服及其采用第一種警銜式樣的改進型
《除暴》影片中張隼團伙的戰(zhàn)術表現有獨到之處。在策劃搶劫和踩點時,張隼總是將掌握搶劫目標周邊情況作為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他每次都派出一個觀察哨到預定搶劫目標附近的制高點,使用望遠鏡對附近街道上警察的動向進行觀察,以提前發(fā)出預警。更重要的是,觀察哨還可以發(fā)現警察從哪一條道路趕來,可以通知同伙及時避讓。憑著這一點,張隼幾乎每次都能搶先警方一步逃離現場。在1991年9月的劫案中,每次都負責觀察的“沙皮”被警方擊傷墜落后又被張隼等人返回時炸死,使張隼感到不能再與警方正面較量。他轉而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zhàn)戰(zhàn)術,使警方不能掌握其活動規(guī)律,因而成功實施了多次大范圍內的流竄作案,使其在很長時間內逃避了警方的追擊。
從影片中警察的戰(zhàn)術來看,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力量不足。警方與匪徒在武器裝備方面勢均力敵,并非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作戰(zhàn)力量的運用方面還稍顯不足。既然已經知道張隼團伙總是擁有包括56式沖鋒槍和手榴彈在內的強大火力,那么單憑公安部門的武器裝備是難以占有較大優(yōu)勢的。此時,就需要得到更擅長武力突擊的武警部隊支援。如果每次行動中都能夠有同樣裝備56式沖鋒槍或81式自動步槍的武警部隊參戰(zhàn),那么劫匪要想順利逃脫就太難了。
實際上,當地公安部門可以與武警部隊建立聯(lián)動機制,發(fā)現警情同時出發(fā),甚至可以將部分武警兵力就近部署于公安部門辦公地點,這樣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同時采取行動。
影片中的背景是中國社會剛剛獲得初步發(fā)展,警用裝備還非常落后的時代。當時的公安部門沒有現在的遍布大街小巷的監(jiān)控網絡、沒有DNA技術、沒有大數據支持,只能依靠近乎原始的人力排查手段艱苦地與瘋狂的犯罪分子進行斗爭,也曾經付出了很多重大代價和犧牲。《除暴》影片在2021年1月10日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jié)到來前不久上映,無疑是對全體公安干警犧牲奉獻精神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