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新聞事件:近日,有媒體記者在多地采訪時發現,部分地方在建設智慧城市中仍存在數據少、欠賬多、成網難、平臺重復建設等問題,其背后則是數據返還難、共享難、積累難的沉疴。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新基建政策也提出城市設施的全面信息化與數字化。中國多地均選擇在智慧城市上發力,加速建設布局。據統計,中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已有超過500個,建設規模在2019年已達1600億元,僅次于美國。
與此同時,智慧城市建設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按理說,數據資源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更是城市得以“智慧”的保障,然而數據共享渠道不暢卻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桎梏”。
當數據被視作重要的生產要素后,我們就需要相應的制度對其進行監管及約束。然而,數據要素目前尚無對應的完善法律體系,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與企業或其他地方政府合作時,沒有相應的規章可循,為了避免由此帶來的制度風險,有關部門對數據共享持消極態度。
問題的另一個關鍵是平臺差異所造成的摩擦成本。雖然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情普遍高漲,且不吝嗇投入,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上至各地下至各部門都是各自為政,不同平臺的接口不同、口徑不同,這也給數據的共享和流通造成了巨大障礙。
要打破“數據桎梏”,亟須完善相應的數據共享機制。其一,要明確數據共享的相關法律、規章制度,建立數據安全、流通、交易的制度體系,這是包括智慧城市在內的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數據共享制度體系,強化相應的數據流通監管,才能讓有關部門與企業在進行數據交換時有章可循,消除可能存在的后顧之憂。同時,建立完善的數據保護體系也能夠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既能提高有關部門拓展合作的積極性,也能更好保護數據來源的隱私安全。
其二,探索構建一套適應數據要素流通需要的新型產權制度。數據流通不能僅僅依靠部門、企業的自覺以及行政命令,還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才能真正激發數據主體的內在動力。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前提則是明晰產權關系。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只有建立起數據產權制度,才能真正讓數據要素具備市場化價值。
其三,盡快推動建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化體系,從平臺接口等方面進行統一。在一些平臺接口、數據口徑等方面建立全國可通行的標準,可以降低因此帶來的摩擦成本,移除由此給數據共享帶來的客觀障礙。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缺乏標準化解決方案,建設主體有政府不同部門,有企業、物業、房地產等不同業務場景。沒有標準化解決方案,數據孤島等問題的出現幾乎是一種必然。
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要素發揮作用的前提保障就是更自由、更廣泛的流通。數據孤島等“數據桎梏”如果不打破,城市智慧化必然是一道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