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錦霞
很多人都曾在走路或運動時扭傷踝關節(即崴腳),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小傷,養幾天就好。殊不知,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多的關節,幾乎承擔身體所有的重量,同時它又很纖細,沒有強壯肌肉在其周圍包裹,這注定踝關節是堅強且相對脆弱的。如若沒有及時進行規范治療,容易給習慣性崴腳埋下隱患。
扭傷較為常見
運動醫學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踝關節扭傷是所有運動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占所有運動損傷的40%以上。一般來說,踝關節扭傷可分為輕度踝關節扭傷、中度踝關節扭傷和重度踝關節扭傷。
輕度踝關節扭傷主要是軟組織損傷,在扭傷之后還可以站立或勉強行走。
中度踝關節扭傷一般由于踝關節損傷較為嚴重,從而引起了周圍韌帶的損傷,踝關節也會因血液的不斷涌入隨之腫脹,這時傷者的腳踝一般無法正常移動。
重度踝關節扭傷最為嚴重,一般是踝關節扭傷引起韌帶斷裂或踝關節半脫位甚至踝關節骨折。此時傷者的受傷腳可能會出現畸形,且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受傷的踝關節無法活動,出現功能障礙。
規范治療需重視
急性腳踝扭傷后首先應排除骨折,然后采用功能性支撐(支具或者繃帶)進行功能性治療,這種方式要優于傳統的石膏固定,康復期建議與運動療法相結合。
一般來說,踝關節扭傷后的4~7天屬于炎癥期。在此期間,建議采用最新發布的指南“PEACE AND LOVE”原則。PEACE,即Protect(保護,預防二次損傷),Elevate(患肢抬高),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避免消炎處理) ,Compression(患肢加壓),Educate(認知教育);LOVE,即Load(適當負荷),Optimism(樂觀),Vascularization(心肺循環),Exercise(運動)。急性踝關節扭傷疼痛一般在受傷后2周內慢慢得到緩解,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長期疼痛。根據某項1至4年隨訪研究發現:5%~46%患者仍存在疼痛困擾,3%~34%患者會發生習慣性崴腳,33%~35%患者踝關節不穩。
由于人們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人在踝關節扭傷后慢慢發展成了慢性踝關節不穩。踝關節不穩是指踝關節周圍韌帶受損后導致踝關節不穩定,而引起踝關節頻繁扭傷的現象。表現為踝關節慢性疼痛、腫脹以及反復“打軟腿”、反復扭傷等。此外,當踝關節韌帶受傷,不僅關節的穩定性會變差,位于韌帶或關節囊中的本體感覺受器也會受損,進而影響神經肌肉控制系統對肌肉協調性的控制,連帶讓關節發生功能性的不穩定,關節及附近軟組織容易產生二次或重復性的傷害,形成惡性循環。
踝關節損傷發生率較高的運動包括籃球、足球、室內排球、戶外運動和攀巖等。例如在打排球時,跳起后落地更容易造成踝關節損傷;踢足球時,防守者更容易發生扭傷。此外,經常穿高跟鞋也會增加腳踝扭傷的風險。
由此可見,踝關節扭傷需認真對待,不正確的處理及鍛煉可能會導致反復的慢性損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