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19日,土耳其安卡拉,火烈鳥、鵜鶘和鸛等候鳥在卡伊爾溪流附近的水塘里棲息,它們將向南遷徙
有一只倒霉的灰雁,不小心被困在漁網之中,飛不起來。一個小男孩連忙趕來扯斷了纏住它的網繩。漁網一斷開,它便急忙張開翅膀飛向高空,追趕自己的同伴。接下來,這群灰雁不知疲倦地扇動著翅膀,開始了九死一生的遷徙之旅……這個出自《遷徙的鳥》的片段曾感動過無數觀眾。不得不說,烏的遷徙是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現象之一。
每年有數以百億計的鳥兒,在相隔數千乃至數萬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往返遷徙,演繹著一場場生命的奇跡。然而,我們對它們為什么要遷徙卻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簡單地認為,它們往南方遷徙是為了御寒,但事實上,這種觀點早就過時了。伴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鳥類的遷徙充滿無窮的奧秘,一次次顛覆人類的認知。而在探索成因之前,讓我們先從一種奇特的鳥開始破除誤解。
扁嘴海雀,一直以來被視為鳥類家族中的“四不像”。它嘴像麻雀,體似企鵝,腳蹼如鴨,雛烏羽色同幼雞。最迥異于其他鳥的是它的雙腿生在尾部,站立時直立身子,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像是步履蹣跚的老人。然而,看似笨拙的它們每年都會飛行大約8000千米,橫跨整個北太平洋,縱橫往返于美洲和亞洲。比如它們會在加拿大西部繁殖,然后不遠千里飛到亞洲東部的沿海度過冬季。而它也是目前唯一已知橫跨北太平洋的鳥類。
一開始,人們認為它們遷徙是因為天太冷,然而,最新研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它們往返的地方在同一時間擁有相似的溫帶氣候。理論上來說,如果它們冬季待在繁殖地,那里的環境也能使它們存活下去。既然如此,它們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進行遷徙呢?對此,科學家感到困惑,仍未能找到答案。
不過,這個例子明顯推翻了我們固有的認知,鳥兒并不是因為氣候寒冷才遷徙的。畢竟在臘月深冬,我們的身邊也不乏鳥兒的身影,比如麻雀。我們知道,遷徙是指野生動物因時間變化而大規模定向移動的行為,水生動物的遷徙又被稱為“洄游”。這些壯觀的動物類群的遷徙行為,尤其像鳥的遷徙,引起了人類極大的興趣。但并非所有的鳥都具有遷徙的行為。
根據鳥類遷徙活動的特點,我們可以將鳥類分為留鳥和候鳥兩大類。顧名思義,留鳥指的是一年四季都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不進行遷徙,比如飛行能力較弱的雞形目鳥類。大多數留鳥都生活在氣候較為溫暖的地帶,但在高寒地區也同樣有留鳥,比如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雪雞、南極的帝企鵝等。而候鳥則是具有一定遷徙行為的鳥,又可細分為冬候鳥、夏候鳥等。冬候鳥指的是秋冬季來到某地越冬、春天再離去的鳥,比如鴻雁、天鵝、野鴨等;夏候鳥是春夏季來到某地、秋天又離開的鳥。在這期間,它們往往擔負著繁殖的重要任務,因此又稱繁殖鳥,比如杜鵑、黃鸝等。
有趣的是,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別并不是絕對的。同一鳥種可能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居留類型。比如,原本在日本北海道繁殖的丹頂鶴是候鳥,但久而久之,部分丹頂鶴已經放棄遷徙的本能,成為當地的留鳥。又比如,雀形目鳥類黑卷尾,在中國南部的海南島、云南等地為留鳥,而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則為候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決定了鳥的遷徙呢?為什么有些鳥去年還是候鳥,今年卻變成留在北方過冬的留鳥了?
有科學家猜想,鳥類的遷徙習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萬年的冰川時期。當北半球的冰雪時節到來時,部分鳥類被迫離開故鄉去尋找利于覓食的地方。當北半球寒潮退卻,它們再從其他地方飛回來。等到第二年寒潮來襲,去年未遷徙的鳥受到同伴的誘導,也加入了遷徙的隊伍。年復一年,遷徙的隊伍逐漸擴大,終于形成了候鳥每年都會進行的大遷徙。2020年2月13日,日本北海道,丹頂鶴在雪地上翩翩起舞,姿態優雅也就是說,冰川周期性的侵蝕和退卻,使鳥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定期性往返的本能,于是便世代相傳形成習性。然而,這一學說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能解釋為什么有的鳥類不遷徙,并且冰川期僅占鳥類演化歷史的1%,如此短暫的時間,對鳥類遺傳性的影響恐怕有限。
另一種主要的觀點則是“能量消耗論”。有科學家認為,候鳥遷徙是由自身的能量消耗需求所驅動的。遷徙的過程比起居留一地,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比如,烏從北方遷飛南方的過程中,晝夜所消耗的能量比在300C定居條件下多6倍。
近年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W.愛麗絲·博伊爾和科特尼·康威兩位科學家又提出了研究鳥類遷徙的新思路。他們認為,原因并沒有人類想得那么神秘,它們之所以進行遷徙,很可能純粹是因為它們餓了。這個新假說是他們通過研究379種生活在新大陸(即美洲大陸)的霸鵝(weng)的生活習性而獲得的。霸鹟是霸鹟科鳥類的簡稱,它們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熱帶地區,少數分布于中美洲至北美洲。作為鳥綱中最大的科,這個科中既有留鳥也有候鳥,兩者有時還會互相轉換。而它們之所以會出現遷徙現象,是因為部分地區在寒冷時會出現食物短缺的情況,逼得它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向溫度高、食物多的地區遷徙。
研究者認為,這個新假說也能解釋絕大多數鳥類的遷徙行為。就拿北半球來說,夏季北方適合鳥類繁殖,而此時南方溫度太高、人為活動影響也大,不適合大多數鳥類產卵孵化,而北方地廣人稀,對鳥類來說更加安全。然而到了冬季,鳥類面臨著北方冰雪覆蓋而找不到食物的生存難題,所以它們會選擇南遷。這個假說也解釋了為什么同一種鳥能在留鳥和候鳥之間轉變。如果北方的食物四季不斷,就算氣溫低,它們也不介意留下來過冬,候鳥就變成了留鳥;但如果北方的冬天沒有吃的,它們也會為了生存選擇南遷,留鳥也就成了候鳥。
前面提到的丹頂鶴之所以從候鳥變成留鳥,就是因為當地人在冬季持續定期投喂,使其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常見的綠頭鴨身上。綠頭鴨在其大多數分布區是候烏,但由于北京的城市公園中有不結冰的水面,并有游人投食,如今那里冬天也能見到大量綠頭鴨。而另外兩種中國東部的常見鳥——烏鶇(dong)和白頭鵯(bei),直到21世紀初仍然被認為是留鳥。但最近十余年,它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北方地區,甚至包括中國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而且出現了遷徙現象。
那么,鳥為什么不全年都留在食物多的溫暖地區呢?因為影響生存的不只有食物這一個因素。盡管赤道地區四季都很溫暖,食物不缺,但天敵多,競爭壓力也大。當北方回暖后,北方的食物多起來,而天敵和競爭者少,所以鳥兒又會飛回來??赡苣阌謺?,一些不遷徙的鳥,比如麻雀、烏鴉等,就不存在食物短缺的問題嗎?有研究者認為,這也許是與不同鳥類所需要的越冬和繁殖環境不同有關。對于那些不遷徙的小型林鳥來說,冬天它們靠尋找冰雪之上的草籽、漿果等就能充饑,所以可以不用飛往南方越冬。
如今,在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干預下,一些鳥類的分布范圍發生了全球性的改變,為了生存下去,鳥類不僅能不辭萬里地長途跋涉,可能也會改變幾千年的習性,形成新的遷徙、擴散行為。關于鳥類遷徙的研究,正不斷涌現出新的課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本文內容來自“SME科技故事”公眾號,ID: SME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