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清代中期的書壇受董其昌的影響很大,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都以“董書”為宗法,對其倍加推崇、偏愛,因而整個清朝前中期的書法多以“董書”為主。但仍有很多學者則是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將傳統帖學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善書的人眾多,其中翁方綱、劉墉、成親王、鐵保四人書法享譽大江南北,時稱“翁、劉、成、鐵”。他們是清代中期盛世書風的代表,體現出當時帖派書家的實踐水平和整個書壇的風氣取向。
講究“無一筆無出處”的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北京大興)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翁方綱還用考據的方法來研究碑帖,每研究一碑帖,先搜集各種不同拓本進行對照,考其異同,著有《兩漢金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殘字考》《漢延熹西岳華山碑考》《蘇齋題跋》《蘇米齋蘭亭考》等諸多著作。
翁方綱書法主張學習古人,一生致力于歐陽詢,嚴守法度,以精工為尚。翁方綱的楷書,有歐陽詢的結實端謹,但乏其清新精巧;行書稍活潑,而仍然過于拘束,缺乏逸韻。翁方綱的書法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講究無一筆無出處,《藝舟雙楫》記載了一個他與劉墉互相譏評的故事,乾隆間,都下言書推劉諸城、翁宛平兩家。戈先舟學士、宛平之婿而諸城之門人也。嘗執諸城書詣宛平,宛平曰:“問汝師哪一筆是古人。”學士以告諸城,諸城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岳翁哪一筆是自己。”由此可見,翁方綱的書法在學習前人技術上下足功夫,但始終墨守成規,創新不夠。故而包世臣評其書稱:“宛平書只是工匠之精細者耳,于碑帖無不遍搜默識,下筆必具其體勢,而筆法無聞。”
新鄉市博物館藏《翁方綱行書條軸》(圖1),內容為“米元章謂柳子寬書,乃不俗與其兄,武侯祠記并陰,皆其所書也,宜以評鶴銘之法例之”。落款“翁方綱”。白文方印“翁方綱印”,朱文方印“覃溪”。引首朱文方印“復初齋”。此行書具有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連貫柔和,溫潤豐厚,不急不躁,循規蹈矩,很有特色。整體結構整齊、內斂,從而使字與字之間產生聯系與呼應,整個空間也因之活躍起來。從此作可見翁方綱學書態度之嚴謹,從學書這個方面來說,他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長于濃墨”的宰相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劉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太原知府、江寧知府、陜西按察使、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職,授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謚文清,人亦稱劉文清,著有《石庵詩集》。劉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書法造詣深厚,其書法得益于其父,因喜用濃墨,有“濃墨宰相”之美稱。《清史稿》載,“墉工書,有名于時”。《清稗類鈔》評其書云:“諸城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蓋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臺閣,則絢爛歸于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劉墉的書法由董、趙入手,而后遍臨晉唐宋諸家,尤得力于蘇東坡、顏真卿和晉唐小楷。劉墉臨帖并不求形似,而以自己的習慣發揮為主,融會貫通,自成格局,最終形成一種不拘泥技巧規范的面貌。
新鄉市博物館藏《劉墉行書條軸》(圖2),內容為唐詩兩首,一首為李白的《送賀監歸四明應制》:“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另一首為王維的《敕賜百官櫻桃》:“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櫻出上闌。才是寢園春薦后,非關御苑鳥銜殘。歸鞍竟帶青絲籠,中使頻傾赤玉盤。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落款“劉墉”。下有白文方印“劉墉之印”,朱文方印“飛騰綺麗”。此書點畫豐腴處短厚、細勁處矯健,對比強烈;章法輕重錯落,舒朗雍容。但每個字過于豐肥嬌媚,整體缺乏碩儒老臣的持重。然坊間亦有一說,蓋有“飛騰綺麗”印者,皆為其姬妾代筆。據《清稗類鈔》載,“然文清有三姬,皆能代之,可亂真,外人不能辨”。因而,此書是否劉文清真跡還存在爭議。
新鄉市博物館藏《劉墉小楷行書手卷》(圖3.1、圖3.2),內容為唐代李公佐所著的《古岳瀆經》一部分以及宋代蘇軾《送喬仝寄賀君六首》及并序。《古岳瀆經》內容為:“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九馗。桐柏千長君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淮水之淺深,原隔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送喬仝寄賀君六首》及并序內容為:“舊聞靖長官、賀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東封,有謁于道左者,其謁曰:‘晉水部員外郎賀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閱謁,大驚,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喻澄者,詣闕進佛道像,直數千萬。張公安道與澄游,具得其事。又有喬仝者,少得大風疾幾死,賀使學道,今年八十,益壯盛。人無復見賀者,而仝數見之。元祐二年十二月,仝來京師十許日,余留之不可,曰:‘賀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師嘗游密州,識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詩以送之,且作五絕句以寄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惡疾墮眉須。紅顏白發驚妻孥,覽鏡自嫌欲棄軀。結茅窮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盧。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煩一呼。覺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蓮花出泥涂。隨師東游渡濰邞,山頭見我兩輪朱。豈知仙人混屠沽,爾來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飛嗔人扶,東歸有約不敢渝。新年當參老仙儒,秋風西來下雙鳧,得棗如瓜分我無?生長兵間早脫身,晚為元祐太縹緲人。垂老區區豈為身,微言一發重千鈞。始知不見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舊聞父老晉郎官,已作飛騰變化看。聞道東蒙有居處,愿供薪水看燒丹。千古風流賀季真,最憐嗜酒謫仙人。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問養神。”落款“戊申處暑書于天香室,劉墉”。有白文方印“劉墉之印”,朱文方印“東武”。劉墉尤善小楷,其小楷不僅有鐘、王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具有大字的恢宏氣象,結體絲毫不令人覺得拘謹,點畫潔凈講究,加之偶爾揉入行草筆意,使得整個作品在規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動活潑的情趣。劉墉的小楷亦將其翰墨韻事與其身為宰執的氣質相結合,使書法真正成為展示性情和寄托心情的載體。
展現皇家書風的成親王永瑆
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嘉慶皇帝異母兄,封成親王,嘉慶年間為軍機處行走,著有《詒晉齋詩文集》。永瑆楷書學趙孟頫、歐陽詢,尤善篆體、隸體,其書法用筆俊逸,博涉諸家,結體疏朗,風格典雅,行草書亦縱逸深厚,頗具風采。嘉慶九年(1804年),上諭稱:“朕兄成親王自幼專精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十年臨池無間,近日朝臣文字之工書者,罕出其右。”《清稗類鈔》曾記有一則成親王的故事,“嘗有康熙時某太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香光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管書之,王故推廣其語,作撥鐙法,名重一時。高宗特命刊其帖序,行諸海內以榮之”。
新鄉市博物館藏《成親王篆書條軸》(圖4),內容摘自《列子·周穆王》,“子列子曰,善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盡智能之力,或由化如成也,疇得天測之哉”。落款“皇十一子”。此篆書字跡筆畫勁利,布局法度謹嚴,且有疏朗開闊、遒婉俊逸的華彩。運筆流暢通達,韻律生動,行氣貫通,筆力藏于筆畫之中,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字形方整,端莊典雅,結體疏松古拙,講究對稱。
新鄉市博物館藏《成親王行書孝經冊》為成親王全文抄寫儒家的倫理著作《孝經》,本文選取部分冊頁予以介紹(圖5)。
冊頁內容為:“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
“……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子曰:君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孝子之喪親,哭不依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冊頁落款“成親王書”,鈐印兩方,上印為“成親王”,下印為“詒晉齋印”。
成親王的小楷廣泛地臨摹晉、唐、宋、明各家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其小楷用筆俊逸,結體疏朗,風格典雅。從其書作看,既具有朝廷館閣體的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歐陽詢書法轉折方勁的特征,這一點有別于館閣體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的表現手法。
代表滿漢文化交融的鐵保
鐵保(1752—1824),字冶亭,號梅庵,清滿洲正黃旗人,董鄂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進士,鐵保歷任吏部郎中、戶部及吏部員外郎、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漕運總督和兩江總督等職,著有《惟清齋全集》《白山詩介》《淮上題襟》等書。鐵保優于文學,長于書法,詞翰并美。楷書宗法顏真卿,行草書宗法“二王”、懷素、孫過庭。鐵保對于書法十分深愛,這可以從他的一首詩中看出,“半生涂抹習難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兒孫搜畫篋,不留金幣但留書”。
新鄉市博物館藏《鐵保行書條軸》(圖6),此書法內容選自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內容略有改動,“伯倫善閉關,自有韜世之致。故得與嵇阮輩并稱。余飲不能三酌,而書此頌,又自笑也”。落款“鐵保”。下鈐印兩方,上白文方印“鐵保私印”,下朱文方印“梅庵”。此行書筆墨酣暢,流傳自然,飄逸灑脫,蒼勁多姿。字體上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字的形態也有著不同的變化,有大有小,有寬有窄,和而不同,違而不犯。
(責任編輯:朱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