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引入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周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說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大家手筆
中華人文精神的兩大傳統
樓宇烈
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項重要貢獻。中華文化從西周以來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為本的文化,直至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才高舉起人本主義的旗幟,啟發人不要做神的奴隸,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來源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同時也受到16世紀以后傳教士從中國傳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響。
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有兩個重要傳統。第一個是“以史為鑒”。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強調歷史經驗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歷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統、最完備的,僅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或者說二十五史,還有很多野史和輔助性歷史資料。每個朝代政權相對穩定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修訂禮樂,第二件事情就是修前朝歷史。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過“以史為鑒”總結出來的,是這個傳統的一個成果。
商滅夏,周滅商,在歷史上被稱為“湯武革命”。夏商兩代的歷史給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啟示。以歷史為借鑒,周王朝一開始就認識到一個重要的道理:“天命靡常。”天命并非恒常不變,不是獲得了就可以一勞永逸,它是會因人而變的。那么,天命是如何變化的,又根據什么變化呢?《尚書》里記載了周人對歷史的總結:“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人提出了一個重要觀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國家治理者要努力地、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德行。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特性,即決定命運和政權興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壞。上天是根據民意來行事的,《尚書》里有很多這樣的記載,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等。“王者以民為天”。中國文化里的天不是簡單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個造物主的天。天的含義很豐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重點在于人不是受外在力量主宰的,而是靠自己德行的提升來行動。
中國文化中的第二個重要傳統是“以天為則”。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天地為榜樣,向天地學習。傳統上用“德配天地”來贊揚孔子。圣人的品德能夠與天地相配,與天地一樣高明博厚。人絕對不能妄想去做萬物的主宰,而要向天地萬物學習。“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是這樣的廣大無私、廣闊包容。人們首先就要學習天地的這種品德。同時,天地也是非常誠信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道是從天道學來的,天道誠,所以做人也要誠。
人不僅要向天地學習,還要向萬物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要人們學習小草堅忍不拔的生命力。又有兩句詩描寫竹子:“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這是用竹子作比喻,人們要學習它從根子上就要有做人的氣節,地位再顯赫也虛心謙下。中華傳統文化中很多人提到要學習的物,就是“水”。古書記載,孔子遇水必觀,非常注重向水學習,因為水的品德太多了。老子也說:“上善若水。”水總是往下流,普潤萬物,卻從不居功自傲,也不要求回報;水能夠包容萬物,卻沒有自己的形狀,而是隨器賦形。這彰顯了“道”的精神。
縱觀近幾百年來的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或社會的關系、人自身身心的關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緊張,這與傳統以人為本人文精神的式微頗有關系。現在亟須重振這種精神,正確闡釋和弘揚中華文化中以人為本人文精神的現代意義,將它貢獻給世界。
(節選自《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賞析
本文從人文精神的兩個重要傳統“以史為鑒”和“以天為則”,對中華人文精神進行分析解構。在論述中,作者采用了歷史上的相關事實、理論來進行詳細闡述。就“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自身身心”的關系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時文選粹
文化“守護”與“創新”的平衡
鄒廣文
文化是一條河,由“過去”經“現在”流向“未來”。每一代人都是通過傳統文化的浸淫而開始新的文化創造。所以對于傳統文化,每一代人都肩負著兩種使命——“守護”與“創新”。
文化守護的目的是為了呈現文化的“個性”,我們常說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是這個道理。而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會保持鮮活的生命力,才會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中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由此看來,人類的文化生活實踐需要自覺處理好“守護”與“創新”的關系:沒有守護,文化的創新就失去了目的與方向;而沒有創新,文化就失去了前進的源頭活水。我們需要在文化的“守護”與“創新”之間保持一種平衡與張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如果拋棄了民族傳統,就等于丟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斷了民族的精神命脈。
今天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讓文化真正走向未來、擁有未來,即讓文化真正像一條河那樣流動起來。既然文化弘揚的著眼點在于“未來”,那么我們就需要圍繞民族文化的“未來”發展來布局謀篇,要在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始終保持一種對民族文化未來發展的使命感。我們不能僅僅拘泥于文化的一招一式,而更要關注文化發展的宏大敘事,即人文精神的承傳。
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文化熱”一直伴隨社會的脈搏跳動。這表明,當一個民族處于社會轉型期時,必然會撥動文化的敏感神經。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表達中國價值,展示中國形象,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所必須要擔當的時代責任,更是我們今天弘揚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訴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感到,中國自近代以來逐漸缺失的文化自信正日益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短板”,因而努力謀求“文化中國”的崛起就成了全體國人日趨緊迫的追求。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關于文化自覺的大力倡導,全社會對于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得到了明顯的加強。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節選自《精神文明導刊》)
賞析
本文采用“引——議——聯——結”式結構對文化的守護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平衡進行了闡發。這種議論結構在就“守護”與“創新”這一民族的精神命脈進行闡述后,又縱向聯系當前的“文化熱”進行批評,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的論述收束全文,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