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兩個百年”交匯重要歷史節點,在這個特殊時間節點召開的全國兩會意義更加重大。新的征程已然開啟,我們應如何實現雙循環發展?如何判斷疫情后經濟發展走勢?如何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2021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委員視頻座談會上,紡織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提出了來自一線的需求和建議,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楊勛
全國政協委員、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此次兩會,我有三個提案建議。一是拓展信用保險業務到內銷市場,為一眾企業提供信用保險,降低企業風險。建議在考慮拓展內銷市場信用保險業務時,一并考慮引入政府部門的財政補貼政策,扶持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提振文化自信與中國時尚話語權,加快核心時尚平臺建設。建立健全設計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機制,成立國家時尚產業專項基金,依托“中國國際時裝周”多年來積累的人才聚集效應及專業性與權威性的選拔機制,遴選優秀設計人才予以重點扶持。
三是促進廢舊紡織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建議以融媒體方式為居民講解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相關知識、對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消除社會上聽到“廢舊紡織品”就認為是“黑心棉”、“洋垃圾”的錯誤輿論影響,建立相關立法,促進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循環利用。
沈方勇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天門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20年,天門紡機也同行業眾多企業一樣,經歷了生死考驗??挂哌^程中,我們本著不給地方政府添負擔、不給社區防疫添麻煩、不給社會就業添壓力的指導思想,取得了難能可貴的防疫和復工復產的雙勝利,為2021年的穩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21年,天門紡機將努力在變中求進,進一步精心營造企業生態,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更高效的服務回饋客戶。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做好企業的同時,盡力為行業發展獻策獻計、奔走呼號是責任與本分。今年兩會,我帶來了“關于擴大新疆棉花及其制品國內消費的政策建議”。棉花問題作為紡織原料市場的焦點話題,受政治形勢、行業發展現狀以及疫情影響,存在很多問題亟待研究解決。2018年和2020年,我曾兩次提出棉花及其制品的有關建議,今年兩會再次提出,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同時,我與紡機協會的相關人員共同商討了一份關于加強紡織重大技術裝備攻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建議,也在本次兩會上遞交。此外,作為湖北省中小企業協會的會長和湖北省紡織行業協會的副會長,我還提出了支持湖北疫后重整,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構建良好營商環境等建議。
陳麗芬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黨委書記
這次兩會我帶來了四個建議,分別是:“關于加快構筑和提升‘瀾湄區域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的相關建議”;“關于進一步打造產業用紡織品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建議”;“關于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相關建議”;“關于進一步加大智能制造政策支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在全球產能布局方面,陽光集團在非洲建立了從面料到服裝的生產基地,在這期間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促使我圍繞“瀾湄”區域紡織產業發展提出了以下建議:建議紡織業產能合作納入“瀾湄”產能合作的優先推進領域,做好區域內紡織產業鏈合作的頂層設計;建議出臺綜合政策,支持企業在“瀾湄”區域進行以我為主的跨國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在援外項目中適當增加“瀾湄”區域的紡織類項目;支持行業協會做好“瀾湄”紡織產業合作的民間交流和提供相關服務。
第二個建議是提升產業用紡織品在行業分類中的地位;成立全國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產業用紡織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除此之外,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我還圍繞企業高質量發展,就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加快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出了一些建議。
王連春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
本次座談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連春介紹了“關于加強紡織產業原料保障,維護產業安全穩定”的建議。
化學纖維原料高度依賴石油資源存在產業安全隱患,棉花產業存在產業安全隱患。為了加強紡織產業原料保障,維護產業安全穩定,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快推動現代煤化工與化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促進煤制芳烴技術產業化,科學規劃煤化工產業布局,加快完善行業標準和市場體系,對煤制化纖原料項目在煤炭資源配置、電力跨省調撥、投資、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二是加快培育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制造產業。發展以生物可再生資源替代化石資源的工業原料路線;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和支持,對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給予資金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技術水平;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的應用,降低紡織工業對石油資源的依賴。
三是適度恢復內地棉花產業,保障棉花安全供應。建議國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如增加植棉補貼等方式鼓勵適度恢復內地棉花主產區種植面積,分散產業過度集中帶來的風險,保障產業安全。
邵長金
全國人大代表、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今年兩會,基于當前社會新發展理念,我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推動生物可降解材料發展和應用。我國石油資源短缺,能源安全形勢嚴峻,同時我國也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等挑戰,特別是海洋“微塑料”已成為全球備受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大力發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對解決廢棄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加快壯大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完善相關政策支持措施,引導、推動生物可降解材料發展與應用,建議做好生物可降解材料發展頂層設計;支持生物可降解材料技術裝備攻關;打造生物可降解材料應用示范;加強生物可降解材料宣傳引導。
二是關于支持紡織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排放中和的建議。建議國家推動可持續消費,推動企業綠色發展;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力度;支持綠色發展服務平臺的建設;享受參與碳交易的有關優惠政策。
三是關于扶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建議。建議國家在政策研究方面,加大對生產型企業創新研發的支持力度,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王紅星
全國人大代表、濱州亞光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次兩會我主要帶來了五個建議:一是加大對紡織印染行業綠色制造的引導和支持。建議加快推進印染工業園區建設,引導新建印染企業進園區集聚;加大對印染行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的支持,設立印染行業綠色發展專項。
二是支持外貿及出口企業發展。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征關稅以及人力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外貿出口企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建議國家在非常時期采取相關措施,支持出口企業的發展。
三是加大支持紡織產業進行綠色生產智能化改造。繼續加大紡織工業綠色低碳、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設立紡織行業智能化技術改造專項和綠色發展技改專項的扶持政策。
四是支持企業標準化及產業鏈協同共建,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議對高于國家強制標準以及國家、行業推薦標準的企業標準加大政策激勵,鼓勵企業標準爭創優秀,爭做企業標準“領跑者”。
五是實施科創興企戰略。建議制定科創興企戰略規劃;完善普惠性激勵政策措施;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黃河三角洲區域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高嶺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
隨著科技迅猛發展,我國正加快數字化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動力。紡織行業也面臨著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的發展機遇,特提出兩大建議:
一是加強對紡織行業數字化發展的引導與支持。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紡織工業應加快數字化發展,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升紡織行業數字化應用水平,進一步打造我國紡織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新優勢。建議深化工業互聯網在紡織行業的應用,打造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紡織行業大數據中心體系,支撐行業數字化發展;構建人才教育體系,培養服務紡織行業數字化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作用,進一步完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行業科技創新要面對不同的領域,因此發揮行業協會、學會作用對行業科技進步意義重大。建議向具備條件的協會、學會開放申請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協會、學會參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科研與行業相結合;協會、學會參與科技創新平臺的管理運用。
邱光和
全國人大代表、森馬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座談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森馬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光和介紹了“關于加強自主品牌對于擴大內需支撐作用的建議”。
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內消費市場受到沖擊,居民非必需品、接觸式消費等受到嚴重抑制,成為經濟恢復的薄弱環節。面對新形勢,我國政府明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推進雙循環的過程中,品牌戰略對于促進國內大循環、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能力的意義更加重大深遠。對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有序推進品牌競爭力的提升。構建國家行業管理部門牽頭、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實施的紡織服裝品牌競爭力提升工作機制,并列入“十四五”發展規劃,以重點跟蹤培育的紡織服裝品牌為重,建立能夠代表中國水平的品牌國家隊,鼓勵支持行業協同園區品牌的地區開展品牌競爭力的提升。
二是制定實施國潮品牌培育計劃。組織行業協會制定國潮品牌評價體系,認定一批優秀的紡織服裝國潮品牌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對符合條件的品牌給予相應的稅收減免。
三是組織開展中國品牌消費節活動。由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協調組織,行業協會具體實施,組織一批優秀的紡織服裝品牌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中國品牌消費節系列活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森馬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光和介紹關于推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優化升級、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建議。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是紡織服裝行業的基礎性先導型產業,是紡織服裝產業的重要流通平臺和價值實現平臺,是連接“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重要組織形式。為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激發國內市場潛力,建議建立由國家商務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行業協會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在商務部重點聯系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制度的基礎上,繼續擴大重點聯系市場范圍,進一步強化商務部和中國紡聯協同,推動重點聯系市場優化升級創新發展。
一是支持重點聯系市場發展平臺經濟,圍繞研發設計、跨境電商、線上線下融合等打造細分品類供應鏈服務平臺。
二是推動重點城市中心城區重點聯系市場開展標準化建設,推進重點聯系市場構建以信用評價為核心的現代化市場治理體系。
三是支持重點聯系市場和互聯網平臺共同打造品牌日和消費節慶活動,推進服裝家紡產品下鄉和擴大消費,支持鼓勵渠道下沉,暢通國內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