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趙海浪,譚玉靜,張文良,楊沁睿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上海20004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國的紡織產業鏈、供應鏈經受住了嚴峻考驗[1],體現出極強的韌性。為了保證我國紡織品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持續競爭力,我國企業應實時關注國際市場上紡織品中限用化學品的最新動態,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糾紛。
目前,國際上對限用紡織化學品有明確要求的相關標準和法規主要有OEKO-TEX?Standard 100、歐盟REACH法規中兩個限制物質清單即SVHC清單和限制物質清單(附件XVII)、美國服飾和鞋類協會的限制物質清單(RSL)等。
本文對限用紡織化學品新要求的解讀主要集中于2021年OEKO-TEX?Standard 100限用物質和限量值的新規定、歐盟REACH法規中兩個清單中的新變化、歐盟廢棄物框架指令(WFD)的SCIP通報要求、ZDHC生產限用物質清單V2.0等4個方面。希望通過借助于對新標準的解讀,為紡織品生產、研究等相關領域人員掌握最新的標準要求提供支撐,并為企業的生產提供相應的指導。
根據市場的發展和法規的變化,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每年對OEKO-TEX?Standard 100中關于有害物質的檢測的限量和標準進行了修訂,且新規定將在3個月的過渡期后,于2021年4月1日起生效。目前,被Standard 100列出的受控物質涵蓋了對人體健康有害或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品,如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偶氮染料、甲醛、可萃取重金屬、含氯酚、甲苯、有機錫化合物和殺蟲劑殘留等。此外,標準對紡織品的色牢度、pH值等方面也作了嚴格的限制。與2020版標準相比,2021版Standard 100主要進行了4個方面的變化和更新。
全氟辛酸(PFOA)及其衍生物具有高表面活性、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在紡織品拒水、拒油整理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也可用于紡織品和地毯的防污涂層中。然而,全氟辛酸(PFOA)及其衍生物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積性和毒性,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早在2017年歐盟發布的(EU)2017/1000新增REACH法規附件XVII第68項,已經正式將全氟辛酸(PFOA)以及鹽類物質、PFOA相關物質等納入REACH法規限制清單。有研究數據表明,紡織品可能是人類接觸全氟辛烷磺酸的重要直接和間接來源[2]。
根據近期的歐盟風險評估,新版OEKO-TEX?Standard 100將“全氟辛酸(PFOA)”擴展為“全氟辛酸(PFOA)以及鹽類”,將所有產品級別的限量值由1.0μg/m2變更為0.025 mg/kg。同時,將2020年處于“受監測”階段的“其他PFOA相關物質”列入新版附錄4和附錄6中,規定所有產品級別的限量值均為1.0 mg/kg。
鑒于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的持續監管和不斷關注,推動了紡織品市場尋找可持續的替代化學品的開發,這些化學品可提供與高性能紡織品中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相似的拒水性。例如,LA?CRUZ Amado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無氟、低表面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3]。Schellenberger的研究也證明無氟助劑可以為紡織品提供優良的防水功能,可作為防水整理助劑逐步替代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4]。
雙酚A(BPA)是一種重要的內分泌干擾物,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有致癌風險。在紡織生產領域,雙酚A主要作為阻燃劑、抗氧劑和熱敏變色印花涂層中的顯色劑等化學助劑來使用。研究表明,含雙酚A的紡織品在洗滌過程中會交叉污染其他衣物[5],與其他接觸途徑相比,日常服裝中其對皮膚健康的危害風險的增加不容忽視。
新版OEKO-TEX?Standard 100對雙酚A限量的要求比以往更為嚴格,附錄4和附錄6針對全類產品的限量值由原來的1 000 mg/kg和250 mg/kg,均變更為100 mg/kg。
附錄4和附錄6第1部分中腳注1新增了有關pH值的信息,即含有碳酸氫鈣/碳酸鹽或滑石粉成分(例如聚烯烴薄膜),但不與皮膚直接接觸的薄膜材料,其pH值要求為4.0~10.0。
紡織和輔料制品上的重金屬主要來源于著色劑、熱穩定劑等,標準第一部分中新增了腳注3“對于用玻璃制成的輔料:0.1%。以限制II~IV級產品中由玻璃制成的輔料中總鎘、總鉛及可萃取鉛的含量。”也就意味著由玻璃制成的輔料中的總鎘、總鉛和可萃取鉛的質量分數不超過0.1%。
除新增了限制物質、“受監控”物質以及其更嚴格的限量值之外,OEKO-TEX?還將再生材料納入Standard 100認證體系中。為了區分普通材料與再生材料,審核通過后會將由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單獨開具相關證書。
新標準規定,產品中再生材料最低的質量分數需達到主要織物成分的20%,才可被認定為含再生材料的產品。和普通產品相比,再生材料根據材料來源采用不同的測試程序。比如,由于每個產品批次的再生材料來源不一致,導致帶來有害物質的風險含有不可控因素,因而要求測試的頻率會提高。下列材料制成的回收產品可根據OEKO-TEX?Standard 100接受認證:源于動物材料;纖維素材料;合成的纖維、材料和塑料材料。此外,針對再生產品采用的商品標簽可用于告知消費者有關再生材料的信息。
REACH法規對進入歐洲經濟區國家的所有物質、配制品、物品提出了注冊、授權、通報、限制、信息傳遞等要求,以監管范圍內的紡織產品、助劑、染料等。有關行業和企業需高度關注法規中SVHC清單和附件XVII限制物質清單的更新,兩者的區別詳見表1。
2.1.1 高度關注物質清單的新變化
REACH法規將產品分為物質、配制品、物品等3類。生產SVHC的企業及制造含SVHC的產品的企業有不同的責任義務,詳見表2。
高度關注物質(SVHC)為歐盟化學品管理署(ECHA)公布的具有環境或健康危害性的物質,其生產、進口和使用受到嚴格控制,REACH法規中SVHC清單一般一年更新2次。目前,SVHC清單物質正式公布24批,總數達到211項。在列入SVHC清單的物質中,因致癌、致突變或生殖毒性(CMR)屬性被列入清單的共計168項,還有39項物質因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PBT)與高持久性、高生物累積性(vPvB)被納入清單,具有內分泌干擾屬性(EDC)的SVHC物質有17項[6]。
在3批新增的SVHC物質(見表3)中,與紡織有關的化學物質有7項,其中全氟丁烷磺酸(PFBS)及其鹽類是一種短鏈全氟替代品,用其制成的短鏈全氟織物整理劑也被廣泛應用于紡織品[7]。早在2017年,PFBS就被Standard 100列為嚴格限制的全氟及多氟化合物,2021版標準對其的限量值為0.025 mg/kg。另外,新增鄰苯二甲酸二異己酯早已被Standard 100列入鄰苯二甲酸酯類的物質限制。

表1 SVHC清單和附件XVII限制物質清單的區別

表2 相關企業對3類產品的不同責任義務

表3 SVHC清單中新增的10項物質
2.1.2 限制物質清單的新變化
歐盟REACH法規附件XVII限制物質清單已進行了34次修訂,現有限制物質有69項,部分項號下的物質在修訂過程中被從限制清單中刪除,但項目號未刪除。
2020年8月3日新增第74項關于二異氰酸酯的限制。二異氰酸酯廣泛用于紡織品助劑的合成[8-9],且常作為聚氨酯制備的原料。由于二異氰酸酯的易揮發性,其易對皮膚、呼吸道、肺和眼睛等造成刺激,長時間暴露在含二異氰酸酯的環境中容易導致哮喘[10]。2023年8月24日后,二異氰酸酯若作為物質、物質組分或工業和專業用途的混合物組分使用,其單獨或組合的質量分數需低于0.1%,或相關人員在使用該物質或混合物之前已成功完成其安全使用培訓。
2020年11月1日新增的第72條要求開始實施。2018年10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法(EU)2018/1513,對服裝及相關配飾、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品和鞋類產品中含有CMR1A類和1B類的限制物質清單進行規定,主要包括了多環芳烴(PAHs)、鎘及其化合物、六價鉻化合物、鉛及其化合物和鄰苯二甲酸類等物質。上述這些限制物質被添加到附錄XVII的第72條和附錄12中。該條例于2020年11月1日起實施。
2020年12月15日新增第75項紋身墨水和永久性化妝品中致癌、致畸、有生殖毒性等有害物質的限制。2020年12月16日刪除第22項五氯苯酚及其鹽類、酯類,第67項十溴聯苯醚和第68項全氟辛酸及其鹽類和相關物質的限制。
由于五氯苯酚及其鹽類和酯類(第22項)、十溴聯苯醚(第67項)、全氟辛酸(PFOA)及其鹽類和相關物質(第68項),已被列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法規,故刪除了REACH法規附件XVII中的這3條限制。
歐盟為保證產品中含有的有害化學物質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都是公開的,修訂的歐盟“廢棄物框架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WFD)2008/98/EC]中規定:從2021年1月5日起,如果在歐盟境內流通的產品中所含高度關注物質的質量分數超過0.1%,經銷商等具有通報義務者需要向ECHA提交SCIP通報。
歐盟廢棄物框架指令(WFD)所要求的SCIP通報義務,是對現行SVHC通報的補充。兩種義務的相關標準、涉及的行為人和須提供的信息不同,詳見表4。SCIP通報責任主體包括歐盟生產商、進口商、歐盟產品裝配商和分銷商。其中,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零售商無須履行此通報義務。而非歐盟供貨商不允許提交SCIP通報,但要向歐盟的進口商提供SCIP通報需要的信息,協助進口商履行義務。所提供的信息包括物品信息中強制要求物品名稱,主要物品識別碼及其類型,物品類別(CN/TARIC編碼)。

表4 SCIP通報和SVHC通報的區別
不同于SVHC通報,SCIP通報沒有噸位量的限制,只要物品中所含SVHC的質量分數超過0.1%,相關具有通報義務者就需要向ECHA通報。簡而言之,SVHC通報和SCIP通報是分別在REACH法規和WFD指令的規定下,對相關責任方提出的兩個獨立要求,兩者不可相互取代。SCIP通報的提出及SCIP數據庫的建立旨在確保在物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廢棄物階段,其含有的SVHC信息都得以進行有效傳遞,有助于廢棄物處理,為回收提供更多的信息,避免有害物質被循環利用,促使消費者選擇更加環保安全的產品,鼓勵生產者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
為了實現服裝和鞋類供應鏈及原材料加工期間生產限用物質的零排放,在ZDHC生產限用物質清單(ZDHC MRSL)中,明確指定商用化學助劑中的限用物質的限量值,以幫助品牌商及供應商進行化學品管控,以改善供應鏈溯源性。目前,全球已有24個簽約品牌加入ZDHC有害物質零排放計劃。2020年12月16日,ZDHC MRSL V2.0進行了以下調整:氯化芐的化學制劑限量從5 mg/kg更改為50 mg/kg,并且在可接受的測試方法列表中增加了“GC-MS檢測(如果檢測到陽性,采用LC-MS確認)”的檢測方法,以提高數據質量并保持一致。氯甲苯類物質可用作滌綸或羊毛/滌綸染色工藝中的載體,也可用作溶劑。該類別下的三氯甲苯和四氯甲苯異構體的限值已從5 mg/kg更改為10 mg/kg。
由于在某些靛藍染料制劑中可能會遇到大量的游離苯胺。ZDHC MRSL的第3版計劃將對靛藍染料制劑中游離苯胺的最大允許量進行限制。根據最佳可行技術,MRSL委員會提議靛藍染料的限值為2 000 mg/kg。
(1)在全球綠色生產的大環境要求下,OEKOTEX、歐盟REACH法規、SCIP、ZDHC等相關機構均對紡織品中的有害物質及其限量值及時進行關注和規定。
(2)全球相關機構在積極引導紡織品生產過程和成品中的“去毒”行動。在生態紡織品理念已經盛行國際的今天,紡織品生產商、供應商、政府監督部門和各檢測機構有必要時刻關注國際生態紡織品新規定,從而更好地應對國際貿易中的規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