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亮
【摘要】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持續推進,土地分類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因此為加強土地資源的利用,本文針對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進行研究,以期可以為國土空間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分類;研究
在我國頒布國土空間規劃法規的背景下,土地利用分類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我國需改革土地利用分類制度,全面推動國土空間規劃,該點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1、土地利用分類對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作用
人類在利用地理學了解土地知識的同時,還在思考如何將地理學的土地資源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農業土地規劃是地理學土地知識最早的應用領域[1]。隨著時間的發展,地理學于上世紀30年代成功解決城市分區問題,至此,土地資源利用規劃逐步成為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并延續至今。
土地利用分類不僅是人類接觸土地利用的第一步,也是人類規劃與管理土地的重要依據。以此為基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才能夠落實,并被賦予價值。因此,土地利用分類對推動國土空間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2、構建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框架的研究
不同的土地利用分類能夠對應不同的規劃類型,例如:國土空間綠地系統規劃、國土空間道路交通規劃、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規劃等,均可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分類。而以土地利用分類為基礎進行構建的編制數字化協同分類則可以對應多種規劃類型,因為其工作方法具有統一化特點,可以將具體分類概括為指示、評價以及規定三種模式。
結合多方資料,可以發現構建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框架的理論知識。
2.1語言學角度
首先,應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將與規劃過程相對應的土地利用模式進行區分[2]。指向、評價、命令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因此土地利用分類同樣具有三種模式,即,準確描述土地利用情況與現象的指示模式、能夠準確評價土地利用效果的評價模式、可以規范土地資源利用的規定模式。編制數字化協同分類統一化的工作特點可以決定以上三種模式之間的關系,雖然其具有開放性,但對具備極強邏輯性的理性規劃而言,三種模式應圍繞共同的目標運作。例如在解決城市功能分區混亂、環境惡劣的過程中,三種模式應以提升環境質量為目標,并發揮不同作用。即,指示模式對土地資源利用現狀進行調查;評價模式需要依據城市功能分區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的評價與決策、規定模式應規定用地功能。
總之,傳統土地利用分類的維度可能僅有一維,而編制數字化協同分類能夠促使分類維度同時存在多種選擇與不同組合,實現多維。
2.2平行結構
其次,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框架的分類維度應是平行結構關系。該點具有兩項特征:其一,平行結構能夠不斷拓展分類維度。分類維度主要指對土地利用分類進行觀察、規范以及理解,其劃分出的維度越多,人類即可更加深入了解土地利用。此外,目前的分類維度多是以問題與目標為基礎的經驗總結,在城市規劃出現新的問題時,該分類維度將進行規范式的轉變,由此,全新的分類維度被創設。其二,平行結構在城市規劃的實際應用中,能夠根據分類的差異性,靈活進行平行組合。該點是樹狀結構所不具備的特點與功能,同時,該點說明平行結構相比樹狀結構,更適合應用于建立土地利用分類標準。
2.3適用不同空間
最后,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應適用于多種空間的國土空間規劃。在多數情況下,國土空間詳細規劃主要指控制、規范用地的開發與建設,因此其需以街坊等為規劃對象并進行土地分類[3]。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主要指安排規劃城市空間環境發展,土地分類對象多是城市片區。不同城市片區的用地屬性存在少許差異性,但如果以城市范圍為參照物,城市片區將呈現一致性。
3、構建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的原則
3.1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的需求
土地資源利用分類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在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調研時,首先需對土地利用屬性進行精準描述與分類,其維度與分類對象可直接對國土空間規劃方法產生影響。在國土空間規劃實際管理中存在許多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況,針對該點,必須借助土地利用分類規則進行解決。因此,土地利用分類可貫穿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對國土空間規劃的順利實施具有保障作用,在實際規劃中,應將指示模式、評價模式以及規定模式進行結合,使其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的需求,并能夠為國土空間規劃各階段的改進與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3.2滿足規劃類型多樣性的要求
國土空間規劃對國土空間資源的控制是一個同時具有動態與彈性的過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環境逐步復雜,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不確定因素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對土地利用分類的定義必須進行改變。土地利用屬性具有多樣化,以偏概全難以得到社會承認,由此,需將土地利用屬性清晰化,并進行細致分析,構建出同時具有多維、平行以及可擴充性特點的分類標準,以此應對土地利用屬性的復雜情況。此外,因為我國城市間的發展差異性較大,所以城市土地利用分類標準可以作為規劃的參照,或地方標準的指導,但唯獨不適宜成為規劃的法定依據。
我國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應對地方制度的創新進行包容,并允許地方城市創設出具有針對性的國土空間規劃制度。例如:鼓勵經濟發展良好的城市開展政策性土地利用分類、混合土地利用分類以及建立土地資源的開發規則等。
3.3滿足持續發展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多數城市都在積極提升人口、資源、經濟以及環境之間的協調性,而如何通過國土空間規劃,解決人口等的協調問題,是各國必須進行考慮的重點。
目前,英美兩國土地利用分類已經脫離國土空間功能分區,在這其中,英國所采用的方法是促使土地利用分類向空間戰略規劃發展,并依靠有關政策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目標[4]。而美國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形態分區對指示模式、評價模式以及規定模式進行整合,并以另一種思維方式對土地利用分類的多種類型進行描述、評價以及規范。雖然英美兩國國土空間問題并不一致,但其改革國土空間規劃的切入點卻大致相同。我國相比于英美,國土空間規劃的矛盾與資源壓力更強烈,所以我國應積極改善土地利用分類方法,滿足國土空間規劃持續發展的需求。
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利用分類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傳統土地利用分類的分類維度呈現劣勢,因此我國應積極構建編制數字化協同模式,為國土空間規劃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我國社會與經濟將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妍.土地規劃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關系初探[J].華北自然資源,2020,44(06):126-127.
[2]蔡安寧.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9):250-251.
[3]魏偉.基于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的土地資源管理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20,5(19):147-148.
[4]聶玉文,王歡歡,符太成,張亭亭.國土空間規劃下用地分類體系探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14(1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