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雪
為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政法系以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依托專業特色,借助志愿服務平臺,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基層,融入社會大家庭,有效結合校內所學、志愿所思、實踐所感,三效結合,開展了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并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學生結合專業知識,通過志愿活動參與多樣化實踐,從內而外提升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本文總結了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政法系開展專業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分析了專業志愿服務的育人價值。但在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提出解決對策,為獨立學院志愿服務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組織有力,機構健全
以黨支部帶動團支部,發掘專業特色,力求全員參與,建立互動加速的長效模式。在志愿服務中,黨支部的黨員以弘揚志愿精神、宣傳社會公德、塑造公益形象為宗旨開展志愿活動,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各班團支部,開展文秘培訓并在班內分別成立文秘組(負責志愿活動的策劃、總結)和外聯組(同各單位洽談,組織和協調志愿活動),精誠合作,使志愿活動體系化、制度化。
二、法律宣講,普法先行
組建“法治講堂”分隊:以法治講堂、模擬法庭、法制短劇等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在校內各系開展“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知識講堂活動,此外,還針對當下的熱點法律問題結合網絡新媒體形式,采用趣味課堂的方式向全院各系學子普及“校園貸”“校園暴力”“應聘中的陷阱”等法律問題,累計服務學生2000多人。在臨汾市解放路學校建立“法治宣講基地”,將模擬法庭進校園與憲法宣講進課堂相結合,增強了解放路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構建了一個有專業特色的平臺。法律進校園的一系列活動得到解放路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組建“普法志愿者”分隊: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世界知識產權日、憲法宣傳日等法治宣傳日,普法志愿者制作憲法宣傳冊及相關法律知識展板,開展憲法宣講、憲法誦讀以及知識產權辯論賽,以貼近生活的形式“普法”。例如“憲法在我心中”的憲法宣傳活動、“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知識問答、世界知識產權日的咨詢宣講、“三下鄉”普法宣傳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組建“思政小課堂”分隊:以宣講、短劇、訪談、交流等形式,宣傳十九大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在臨汾市浮山縣地稅局進行的十九大關于法治中國的宣講中,法律宣講志愿者熱情洋溢的宣講,贏得了陣陣掌聲。在走進臨汾市堯都區喬李村活動中,志愿者在尋找傳統文化足跡、感知傳統文化魅力中,融入了情景短劇,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通過每周在政法系微信公眾平臺推出“思政微課堂”,幫助全院考研學子攻克政治難題,獲得在校學生的普遍關注。
組建“法律援助小站”分隊:結合全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社會調研中,政法系學子組成政策宣講隊和法律援助組,針對勞動法、土地管理法、醫療衛生法、婚姻法等基本法對當地村民進行了普法教育與講解;同時對國家三農政策等與城鎮息息相關的各項政策進行宣講,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同時深入基層,切實幫助村民知法、用法,使法律深入人心。此外,政法系還創設了公眾號新媒體,與專業老師、在職律師相聯系,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開農村法律援助的切入點,為農村地區普法,保障農民權益。
三、形式多樣,服務于心
除了專業化志愿服務活動外,該校政法系每年開展50多次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動,服務類型集中于社會公益、扶貧助殘、成長輔導、衛生防疫、環境保護,多次贏得服務單位的好評。“愛心酸奶杯,益賣獻溫情”的社會公益活動號召了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愛殘障兒童,將愛心傳遞下去。“春風暖人心,愛及患者情”的扶貧助殘活動讓患者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四、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立足當下,政法系在志愿服務活動專業化方面已經尋找到一些路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
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還不足。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他們雖然富有激情,十分熱心組織、參與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但他們的專業知識還有欠缺。
志愿服務團隊的制度建設不夠完善。首先,志愿服務還沒有形成一套符合長期發展的規章制度,不能適用于長期發展的戰略規劃,志愿服務時間波動性較強,不便于模塊化統一管理。其次,團隊規模較小,即使學生積極熱情,但因為事務繁雜,也容易出現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最后,團隊沒有專業的負責人,不能跟進志愿服務全過程,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微視頻的拍攝受專業技術的影響,進展不大。新媒體多樣化迅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公眾平臺、微視頻進行傳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展現獨特風采的方式。掌握制作有特色、有內涵、有精神、有創新的微視頻技術,不僅有利于將政法系特色創新化,也有利于廣泛傳播政法系文化。雖然政法系在志愿服務活動宣傳方面也在積極探索,比如以“文理法律援助小站”為基點,與各系有興趣的學生拍攝法治宣傳小短劇來講好法律小故事;日常會借助“快手”錄制一些微視頻,讓法律融入生活,借助新媒體平臺解決校內外的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但是拍攝技術、構圖攝影、學生表演等方面還是稍顯稚嫩。
展望未來,政法系仍堅持穩中求進的姿態,汲取創新思維元素中的核心,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充分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為他人的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特色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讓志愿者服務成為一種日常習慣、生活方式和青春時尚。
將志愿服務團隊再細化,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來安排各種實踐活動,將專業學習和能力訓練延伸至實踐中,即達到“學以致用”并且加強學習,提升宣講團成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同時,也引導高年級的學生向低年級的學生做好“傳、幫、帶”工作。在志愿服務團隊的建設中邀請相關專業老師進行指導,創建宣講培訓班,使團隊更加專業化、系統化。
完善團隊建設,建立學習機制。在團隊內部要逐漸建立多模塊的服務隊,結合宣傳的內容豐富制度。政法系特色活動大致可分為3個模塊,即“法治課堂”“普法宣講團”“思政小課堂”,依照3個模塊的特色組建團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不同的需要培養宣傳隊員的相應能力,一同學習,取長補短,打造專業化的服務團隊。
將社區發展、校園文明服務等服務類型深入志愿活動的全過程中,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校園中,可以提供校園志愿咨詢服務,大學生生活中有時會面對多方面的法律問題,但又缺乏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因而可以組建法律服務團為校內學生解答法律困惑;在社區中,可以定期進社區進行法律咨詢及宣講服務,為居民解答生活中的問題,幫助有需要的人代寫訴訟材料。志愿服務品牌和“專業+”相結合,在日常專業志愿服務中附著團體志愿服務,將“面”擴大化,更好地和大學生互相融合。
開展與實踐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像參觀華夏司法博物館,參加臨汾監獄、法院的開放日活動,開闊學生視野。以實踐促進知識的進步和更新,通過對歷史文化的學習以及在與法律工作者的交流中不斷提高自己。不僅要了解書本上的法律,也要了解實踐中的司法。
與相關技術人員合作,嘗試拍攝法律微電影。展現專業特色,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法律的魅力。拍攝宣傳片和短視頻,借助學院平臺擴大號召力,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法律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更好地借助新媒體平臺解決生活中的法律問題,讓法律能夠為我們所用。
五、結語
政法系將始終秉持校內所學、志愿所思、實踐所感“三效結合”的志愿服務模式,將專業特色與志愿服務活動有機結合,培養專業本領夠硬、道德情操高尚的時代先鋒,并不斷朝著專業特色化、志愿品牌化邁進。
參考文獻:
[1]周郴保,崔亦國.以第二課堂為載體強化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4):71+73+307.
[2]趙世琪.完善法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式之意見: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2):70-73.
[3]吳貴春.論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蚌埠學院學報,2014(2):126-128.
[4]古紅梅,張偉,韓晨光.地方大學創業教育機制體系構建的思考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5-119.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