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超 陸穎
高校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凝練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找到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點,將美育和德育完美結合,發揮藝術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并分析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為例,探索構建具有藝術學科特點的協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格局,建立“培養、教學、評價、激勵”的創新工作機制,探索適合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發展的新實踐路徑。
一、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在高等教育領域鋪開。課程思政旨在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教師和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三全育人”的教學體系。
藝術類學科教育中蘊含著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別側重于人的精神本源的美育和德育功能。美育和德育是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藝術教育追求真、善、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教育的價值追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存在高度的內在統一性,兩者有著天然的聯系。通過研究完善二者融合的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以藝益德的育人體系,實現藝術學科由美入善、完善人格、德藝雙馨、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二、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逐漸開展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從理論研究、頂層設計、課堂教學、畢業設計、實踐活動、工作機制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藝術專業能力起到積極作用,但同時通過問卷、訪談、調查研究等,也發現在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點和問題。
(一)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參與度、認可度不高
藝術類學生普遍思維活躍、喜歡自由、表達個性、重專業課學習,不喜歡說教、政治敏感度不高、文化基礎較弱,輕思政課學習。在學生的固有印象中,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政課的內容拿到專業課中進行學習,不僅內容枯燥,而且占用專業課的時間,影響專業水平提升。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低,而藝術類專業課往往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特別是美術、設計、器樂、舞蹈等專業,更加強調“手上功夫”,學生認為專業課和思政課完全是兩回事,很難融合到一起,從而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
(二)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入
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入,學科融合理念不足,從而導致執行課程思政政策的動力不足、執行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師本身有主動進行教學改革的意識,但由于日常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系統梳理和研究,草草上課導致授課效果不佳。還有一些教師本身對思政內容不感興趣或不太了解,沒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從而在專業課教學上不愿、不敢觸及思政教育內容。
(三)藝術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充分
任何課程要想發揮思政育人功能,都離不開好的教育素材和載體。藝術類課程具有思政育人的天然優勢,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豐富資源。但目前的藝術類教學對教學內容本身、教學實踐環節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充分、不系統,如聲樂課紅歌講授往往注重技巧傳授、作品表達能力的提升,但對創作背景、作品內容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英雄、紅色事跡教育不足。再如課程設計中,學生會遇到想不出來方案、小組成員意見不一致等情況,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告訴學生這些困難都是人生中的寶貴際遇,要正確看待。藝術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只有經過精心挑選,才能把思想政治元素充分挖掘出來,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功能。
(四)藝術類課程思政的運行機制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不系統
盡管目前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但總體看來還存在推動課程思政實施的機制不完善,針對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不系統等方面的共性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都會導致課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不夠。
準確理解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內涵,挖掘藝術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創新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方法,優化完善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體系,探索適合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發展的新模式,發揮藝術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三、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實踐路徑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通過調研分析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科特點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制定促進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的具有藝術類學科特點的方案——《藝術與設計學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探索構建具有藝術學科特點的協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格局。將實施課程思政作為學院重要教學任務進行部署,建立推動開展課程思政“培養、教學、評價、激勵”的創新工作機制,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課程思政的實施。
(一)培養體系
準確把握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和聯系,凝練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在分析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方針。“引進來”是指針對學院部分專業課教師思政知識相對薄弱的現實,從教師供給側入手,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長期開展對專業課教師的思政類培訓,如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講解“十三五”時期重要成就及經驗,同時講解“十四五”規劃藍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的建設論述,讀懂疫情大考下的中國答卷;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講解燕大精神和百年校史。同時邀請學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競賽獲獎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走出去”是指鼓勵并支持教師調研和參加各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競賽,以賽促學,以學促教。
(二)教學體系
結合藝術學科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挖掘凝練藝術類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設計出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路徑。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厘清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必然性,充分挖掘藝術教學內容本身、教學實踐環節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實施的內容指標體系。結合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網絡德育等,創新藝術類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獨特的教育教學體系。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已逐步顯現。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視覺傳達專業的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抗疫主題進行創作設計,音樂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錄制抗擊疫情的音樂舞蹈作品,以藝抗疫,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雕塑課堂上引入紅色故事和傳統文件開展“雞毛信 ”“孔子六藝”等主題創作,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傳統文化;畢業設計中,引導學生以燕大精神為主題開展畢業創作,在創作中增加對學校文化的認同;課外實踐環節,指導學生以百年校慶為主題設計錄取通知書、學生證、校園文化衫、文創產品、校內雕塑,增強愛國榮校的情感認同等。
(三)評價體系
暢通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機制,建立與課程思政實施相適應的考核機制,將系部課程思政改革落實、教師課程思政教案課件設計、教學成果、督導聽課評價等納入考核范圍,形成藝術類課程思政實施的評價體系,使藝術類課程達到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培養目標。
(四)激勵體系
鼓勵教師開展藝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研究,申報各類課程思政教改項目。自2019年至今,學院累計培育院級課程思政教改項目16項,校級課程思政教改項目8項。連續兩年評選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成果獎和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模范獎,并舉辦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競賽(包含優秀教案及優秀課件獎評選)。學院對在教學改革、評選活動、設計競賽中涌現的優秀教師在綜合績效獎勵、評優上予以傾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創新實踐研究》(編號:GXDJ2020B03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2]王瑞.構建全課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122-126.
[3]馮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年度發布[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