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妮
【摘要】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目前,水土保持技術是對小流域治理最為常見的一種治理技術,只有將小流域治理工作做到位,才能降低因水土流失造成區域荒漠化。因此,對小流域實施治理過程中,需要事先對當地進行調查,在充分了解到當地的實際情況之后,再以此為基礎選擇出最適合當地小流域的治理方案,并且做好小流域后期的保護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等,為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土保持措施;小流域;治理效益
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提倡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需要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發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重視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的效益,實現技術優化,避免發生水土流失問題,維護社會發展的穩定性。
1、水土保持技術的重要性
近年來,雖然我國在經濟方面不斷提升,但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非常大的,而我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逐漸意識到生態對于人類的生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中,最為常用的一項技術為水土保持技術。相關的技術人員實際使用這項技術之前,需要事先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并且充分了解當地的特點、地質情況等等,進行綜合分析之后,再使用該技術對當地進行治理。使用水土保持技術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這項技術能夠有效平衡當地的生態平衡、安全等等,與此同時,對當地出現水土失衡的現象有效的解決。
2、造成小流域出現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1農耕方式不合理
很多農民在農耕過程中利用原始的耕種方式,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沒有重視農田保護工作,降低了農田營養價值和蓄水能力。同時,沒有落實農田保護管理工作,缺乏規范性管理流程,無法保障小流域治理效果,進而引發水土流失問題。
2.2不按規定進行放牧
近年來,我國各個城市對區域的建設的重視程度逐年遞增,但是對鄉鎮實施建設過程中,需要當地的政府部門重視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一些重視畜牧業的地區,采用的飼養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方式,讓牛羊等隨意啃食植物,這種散養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會破壞植被,甚至會破壞水土保護層,如果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導致水土出現嚴重的流失情況,甚至可能會出現水土沙化的情況。雖然當前很多地方政府,加強了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治理工作,但是當地的居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效果。
2.3治理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地區沒有充分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采取的治理技術具有單一性,無法高效利用水土保持技術,獲得治理效果也比較差。人們沒有全面認識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土流失帶來的影響,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影響到水土保護效果。
3、水土保持技術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實踐
3.1治理前的準備工作
在對水土流失實施治理之前,需要治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同監督機構取得聯系,并且讓工作人員對當地的地質情況以及出現水土流失的范圍等,相關資料進行統一的收集,在此期間,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做到細致入微,對每一個環節做到細致,保證治理過程更加準確、順利。由于這項工作正式實施過程中,會對當地的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與當地居住的人們進行協調,獲取居民的認可與理解之后,才可進行治理。此外,治理工程的設計人員,在對工程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將治理過程給居民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并且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在設計完成之后,設計人員將所設計的內容,與當地的居民進行溝通,讓居民對自己所制定的方案提出意見或是建議,以幫助治理工程能夠順利實施。
3.2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在利用水土保持措施之后,明顯增加了該流域的治理面積,治理面積達到96%,人工重建植被效果也比較顯著,極大地提升了植被覆蓋率。同時,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明顯緩解了當地水土流失問題,增強了整體生態效益。改善了作物的生長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出苗率,很多村莊利用梯田修復和水壩改造方式,增設了很多水井,取得明顯的成效。
3.3擴大森林面積
對各地區的小流域治理過程中,最常使用的一項處理技術為水土保持技術,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事先對實際治理地區進行調查,其中包含了對地址、出現水土流失實際面積等,再以此為基礎,確定最終所使用的植物,對這部分區域進行種植,提高所種植物的成活率。種植完成之后,需要對所種植的樹木花草等,進行定期維護,以保證植物的成活率。此外,還需要對該地區的環境,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以保證所種植的植物,能夠起到凈化當地的空氣,降低水土流失的概率。與此同時,對小流域位置實施治理過程中,實際進行治理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河流兩旁種植大量的植物,但是選擇植物的時候,需要選擇適合河流周邊生態環境需求以及地質情況的植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植物的成活概率,還能起到美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水土保持技術對擴大森林面積是一項能夠方便后期對其進行治理的手段,增強治理效果中最為有效的方法。
4、適用范圍與前景
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結合“人水和諧”和“美麗鄉村建設”目標,通過封禁、梯田整修、節水灌溉、家庭雨水集蓄、改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農路建設和溝道清理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良性互動、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主要適用于人口密度較大的低山丘陵人居環境維護保土區。該模式以維護人口密集區居住環境、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生態旅游為核心,以提高流域上游的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治流域中游與生活居住區的面源污染,以及保護好河湖溝渠邊岸目標。在治理過程中,始終以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為根本,在保持水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調整群眾生產生活方式,達到治、富、改同步。
結語:綜上所述,對小流域實施治理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治理技術為水土保持技術。相關的治理部門需要事先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做好后期的監督與管理,保證對小流域治理工作能夠順利實施,降低水土流失情況再次出現風險。
參考文獻:
[1]楊正學.水土保持技術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應用實踐[A].云南省水利學會.云南省水利學會2018年度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云南省水利學會: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2018:3.
[2]張卿.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技術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05):165.
[3]張利超,王輝文,謝頌華.江西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356-359.
[4]張利超,王農.江西省水土保持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研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