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日
2021年3月4日,韓國檢察總長尹錫悅表示,他在檢察機關的職責已盡,將辭去總長職務。隨后,青瓦臺通過新聞發布會轉達了文在寅總統接受其辭意的消息。
尹錫悅原應于今年7月結束檢察總長的兩年任期。他公開反對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的檢察機關改革方案。提前辭職使他的支持率急速上升,在各種輿論調查中創下了下一屆總統候選人喜好度第一位的紀錄,韓國媒體稱之為“尹錫悅現象”或“尹錫悅效應”。目前,韓國朝野政治圈都密切關注他的動向,對其是否從政及政治前途議論紛紛、態度各異。
韓國檢察廳雖隸屬于法務部,但在實際運作中卻相對獨立于法務部體系。以檢察總長為首,檢方長期獨掌調查權、起訴權、對警察的偵查指揮權、強制搜查權、起訴維持權等犯罪偵查及起訴的最高權力。因權力過大、不受約束,有檢察官甚至恣意行使起訴權來排除政治異己。正由于檢察機關在韓國社會擁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人們稱其為“檢察共和國”。

2021年3月4日,尹錫悅(右一)宣布將辭去檢察總長職務。
雖然檢察機關通過中央搜查部和特殊搜查部等,對公職人員牽涉案件進行了大量調查,但學界和進步勢力及其輿論仍批評檢察機關與當權者勾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韓國社會也呼吁需要對檢察機關進行司法改革。但是,在保守勢力和進步勢力之間黨爭激烈的政治格局下,檢察機關調查權的改革問題已經不是國家機構權力的改革問題,而是你死我活的黨派之爭的重要對象。韓國進步勢力認為,檢察系統已經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
回顧韓國政壇,檢察機關對包括總統在內的高級公職人員展開司法調查并起訴的案例屢見不鮮。前總統盧武鉉因卷入受賄丑聞而被檢察廳傳喚調查,2009年在調查期間跳崖身亡。盧武鉉是文在寅的政治恩師和政壇“同志”,某種意義上說,盧武鉉政府的檢察改革失敗以及盧武鉉之死,是促使文在寅力爭登上總統職位的原因。
2017年5月文在寅當選總統,進步勢力再次執政,擱置已久的檢察改革重回政府工作議程。同年7月,文在寅政府首次明確提出成立高級公職者犯罪調查處的方針。文在寅力推司法體制改革,先后任命曹國、秋美愛擔任法務部長官,推動國會通過《刑事訴訟法修訂案》和《檢察廳法修訂案》。2019年12月國會通過《高級公職者犯罪調查處法》。2020年12月國會通過《高級公職者犯罪調查處法》修正案。
2021年1月,高級公職者犯罪調查處(簡稱為公調處)正式揭牌。自1996年金大中率領的新政治國民會議首次提議設立此機構以來,歷時25年,韓國終于成立了公調處。公調處是為調查和起訴高級公職人員與職務相關的犯罪行為而成立的獨立調查機構,實際上是為削弱檢察機關長期獨掌調查權和起訴權的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環。但該機構的成立遭到了在野黨和檢方的強烈的反對。
隨著尹錫悅辭職,從韓國檢方調查前法務部長曹國開始,尹錫悅和青瓦臺之間長達一年零八個多月的矛盾終于畫上了句號。但尹錫悅被輿論視為在野黨總統候選人的有力人選,他提前辭職,就加快了圍繞2022年3月大選的韓國政治格局的變化速度。
尹錫悅辭職后,韓國媒體紛紛猜測,他進入政界的可能性很大。他是否會加入下屆總統競選隊伍已經成為媒體和市民最好奇的事。據韓媒報道,有分析已經認為,尹錫悅不僅可能成為在野黨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而且可能對4月7日進行的首爾市長選舉產生重要影響。
尹錫悅堪稱將前總統樸槿惠拉下馬的“功臣”,也是調查李明博貪腐案的關鍵人物。文在寅政府上臺后,尹錫悅被任命為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檢察長,2019年7月就任檢察總長。但隨后,尹錫悅與文在寅政府在檢察制度改革問題上產生齟齬,先后有兩任法務部長官——曹國(2019年10月)和秋美愛(2021年1月)因此而下臺。
目前,韓國政界對尹錫悅的態度和評價截然不同。執政的共同民主黨認為他的政治影響將“快速消退”,但在野圈卻對他寄予厚望。最大的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則希望尹錫悅能拉起“反文在寅政府”的大旗。該黨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金鐘仁強調,人生只有一次“絕好機會”,希望尹錫悅做好政治判斷。這是向尹錫悅發出的積極信號。另一個在野黨國民之黨也希望尹錫悅加入本黨陣營。最近兩年期間,韓國保守輿論也推波助瀾,普遍對尹錫悅進行了友好報道。尹錫悅是否將加入在野圈、選擇在野圈中的具體哪一陣營,是選擇國民力量黨,還是走上“第三條道路”,恐怕他一時還難以確定,或許會進一步觀望輿論的動向。
目前,尹錫悅與屬于執政黨陣營的京畿道知事李在明、共同民主黨黨首李洛淵并列為“下屆總統選舉三巨頭”,并且排名度居第一。
形成所謂“尹錫悅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公開反對總統。在反對文在寅政府的人士或保守勢力看來,尹錫悅是個斗士,所以對他的支持也急速上升。尹錫悅標榜“公正與正義”等主張,對其“政治魅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其實,尹錫悅在檢察機關任職期間,在文在寅政府上臺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強硬檢察官”的形象,他曾拘捕前國家情報院院長元世勛。在普通民眾來看,尹錫悅不僅對李明博、樸槿惠等保守陣營出身的總統,而且對進步陣營出身的現任總統文在寅,都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他的所作所為反映了時代精神。
此外,尹錫悅51歲結婚,膝下沒有子女,這一點可能會在政治上成為一定的優勢,跟其他人相比較,不會受到子女問題的牽連。
盡管如此,也有人認為,“尹錫悅現象”就只是一種現象,他并不具有自己的政治實體,而且他能否創造新的政治價值、是否擁有重構韓國政治版圖的領導能力,仍是大疑問。從目前情況來看,如果尹錫悅從政,他可能會選擇在野黨國民力量黨,也可能選擇一個“第三地帶”。
如果他加入國民力量黨,那就意味著否定了他將李明博和樸槿惠兩名前總統送進監獄的政治業績,而且國民力量黨也要改變對他的態度。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他會選擇“第三地帶”。但從韓國政治傳統格局來看,在進步和保守兩大陣營之外,始終沒有存在過“第三地帶”。如果要與這兩大陣營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他必須擁有廣泛而固定的、無黨派的支持者。當然,如果尹錫悅要形成第三勢力,將可能導致保守陣營的分裂,不僅執政黨共同民主黨關注尹錫悅的動向,國民力量黨也會警惕他的表態。
從韓國政界經驗來看,不參加政黨組織,是很難在總統競選中獲得成功的。在2017年總統競選時,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經獲得過很高的支持率,但競選啟動三周后他就宣布退出競選,因為他受到了人力、資金以及組織等各方面的壓力和限制。如果尹錫悅要參加大選,必須汲取“潘基文教訓”,跟某一政黨聯手。他能否經得住政治考驗,變成一匹真正的黑馬,目前恐怕包括他本人在內,都難做定論。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