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昊
2020年11月,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勝券在握后,迅速提名約翰·克里為其核心外交幕僚之一。作為奧巴馬任內的國務卿,克里促成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此番出任拜登政府的總統氣候特使實至名歸、使命重大。政壇老手克里擁有豐富的外交經驗,是堅定的“奧巴馬遺產”捍衛者,但面臨的挑戰不可小覷。
克里1943年出生于美國科羅拉多州,在家排行老二。克里的父親在美國陸軍飛行兵團服役,母親則是一名護士和社會活動者。克里的祖父和祖母是說德語的猶太人。外祖父與中國有特殊的淵源,他出生于上海,通過販賣鴉片獲利,外祖母則來自美國早期最大的地主家族之一。
由于父親工作的原因,克里在年少時多次轉校和搬家。克里七歲左右時,父親在海軍部謀得一職,之后成為國務院聯合國事務局的外交官,全家因此搬到華盛頓特區生活。克里11歲時,舉家又搬至柏林,克里則前往瑞士一所寄宿學校上學。在歐洲期間,克里常常會騎著自行車探索柏林,甚至潛入蘇控區一探究竟,他還獨自騎車橫穿法國、乘船從挪威到英格蘭,一個人在英國諾丁漢以北的舍伍德森林露營。克里14歲時,父親被派往美國駐挪威使館工作,克里則被送回美國上寄宿學校。

2021年3月11日,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克里(右)到訪法國,與法國環境部長芭芭拉·龐皮里舉行會談,呼吁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加強合作。
回國后,克里逐漸成為一名“能武能文”的“斜杠青年”(不滿足“專一”的生活方式)。克里先是前往馬塞諸塞州費森頓學校讀書,第二年又轉到新罕布什爾州的圣保羅學校。剛到圣保羅學校時,克里只是個不引人注意的矮胖男孩,僅僅幾年間就長成校園個頭最高的男生之一,很快成為學校里體育賽事的“焦點人物”。克里利用身體優勢,在冰球和足球方面表現優異。當時的老師喬治·翠西回憶時表示,對克里的成績沒什么印象,但他在校冰球隊的優異表現卻歷歷在目。
克里還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樂手。在圣保羅學校時,克里與其他六位同學組建了一支名為“Electras”的搖滾樂隊,并擔任貝斯手。這支樂隊在1961年還出版過一張專輯,發行了500張。
克里的演講與辯論能力令外界贊不絕口。在圣保羅學校時,克里開始學習公共演講技巧并對政治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同學回憶說,“所有人都知道他想當總統”。克里在學校成立了約翰·溫納特社團(溫納特曾是新罕布什爾州州長,還擔任過美國駐英國大使),挑選議題進行辯論,這個社團至今仍在運轉。克里是學校為數不多支持民主黨的學生,曾在學校發表支持約翰·肯尼迪競選的演講。在1962年前往耶魯大學深造之前,克里見到了自己的政治偶像肯尼迪,埋下了未來從政的種子。在耶魯就讀期間,克里成為耶魯政治聯盟主席,并加入了骷髏會。他不僅繼續保持體育特長,參與足球、曲棍球和擊劍等運動項目,在辯論領域更是表現出色,獲得過全美辯論冠軍。
從耶魯畢業后,克里入伍海軍,并于1967年6月在“格里德利”號導彈護衛艦執行首次任務。此后,克里請求到越南服役,參與了“海皇行動”,負責在湄公河三角洲水域巡邏,因為在與越南方面交火時手臂負傷而獲紫心勛章。這段軍旅經歷并沒有讓克里成為“好戰分子”,反而讓他返回美國后走上反戰道路。1971年8月22日,克里出席了美國參議院終止戰爭的聽證會,并在第二天與其他越戰老兵一起參與了反戰抗議活動,象征性地甩掉了他們的勛章、綬帶和證書,以表達對戰爭的不滿。
或許正是出于對美國內外政策的不滿,克里下定決心進軍政壇。在1972年經歷了國會選舉的失敗后,克里又轉戰法律界,于1976年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拿下法學博士學位,并在馬薩諸塞州擔任檢控官。直到1984年在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選舉中獲勝,克里才真正踏入美國政壇。
1985年至2013年,克里作為參議員積極參與美國政治,并成為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他在多數議題上的政治主張較為鮮明,屬于民主黨中的自由派。克里反對社會保障的私有化,支持成年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墮胎權利,支持同性婚姻,除了針對恐怖分子外反對死刑,支持多數槍支管控法案。克里還支持《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但反對《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
克里曾兩次投身總統選舉,但都未嘗勝果。2000年,克里止步于民主黨黨內初選。2004年大選,克里從黨內初選脫穎而出,但在對壘小布什時卻因為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騎墻”立場遭到猛烈攻擊,最終未能戰勝對手。
奧巴馬執政后,克里迎來了政治生涯的“高光時刻”。2012年12月,奧巴馬提名克里為接任希拉里·克林頓的美國國務卿人選;2013年1月參議院投票表決通過克里的提名,克里由此成為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政壇上首位從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現任主席轉任國務卿一職的人。克里與奧巴馬的外交政策理念十分契合,是打造奧巴馬外交遺產的重要功臣,尤其被認為是《巴黎協定》的關鍵制定者之一。克里任內還大力推動達成伊核協議,該協議被視為奧巴馬政府的又一重要外交突破。
當拜登宣布克里將出任總統氣候特使時,外界并沒有感到驚訝。一方面,拜登在競選期間就多次表達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重視,對克里的任命證明拜登將努力兌現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競選承諾。另一方面,克里處理氣候變化議題上的豐富經驗也讓其成為“再續前緣”的最佳人選。正如提名宣布后克里在社交媒體上所說的:“美國很快會有一個將氣候危機視為緊急國家安全威脅的政府,我很自豪能夠成為總統氣候特使,與當選總統、盟友及推動氣候行動的年輕領袖共同應對危機。”
從決策機制的調整看,氣候特使將擁有出席白宮頂層決策協調機制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的權利,這再次證明氣候變化議題以及克里在新一屆政府中的重要性。白宮2月4日發布了《更新國家安全委員會體系的備忘錄》,規定在涉及相關議題或確有必要時邀請若干部門負責人與會,相比往屆政府新列出了一些官員,其中包括總統氣候特使克里。
拜登執政后迅速簽署多項涉及氣候變化的行政令,包括重返《巴黎協定》、采取全政府措施應對氣候危機、向清潔能源經濟轉型等,國務卿布林肯3月發表首次對外政策演講時也將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作為新政府外交八大要務之一。今年1月21日,克里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峰會)初始會議上的發言勾勒出了美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設想與舉措。為盡早在2050年實現全球碳凈零排放,克里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以比迄今快五倍的速度逐步淘汰用煤(基于對2013年至2018年的趨勢比較)、以快五倍的速度增加植被、以快六倍的速度增加再生能源、以22倍的更快速度向電動車轉型,等等。克里還認為,只靠增加使用清潔能源是遠遠不夠的,全世界主要經濟體必須制定并實施量身打造的路線圖,革新自身能源系統。

2004年7月7日,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和他的競選伙伴約翰·愛德華茲在佛羅里達州的一次競選活動中向人群揮手致意。

2012年12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提名國務院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克里出任新一任國務卿。
然而,克里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從美國國內看,目前質疑氣候變化危機的勢力強大,如果無法得到國內支持,克里的氣候外交成效將大打折扣。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全美有2/3的人表示政府應當做出更多努力應對氣候變化,但仍有許多共和黨人堅定反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反對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這些共和黨人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將進一步削弱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經濟復蘇動力,而且對于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作用微乎其微。一些保守派人士還認為,應對氣候變化與拜登政府所提出的“中產階級外交”理念背道而馳。他們提出,以克里為代表的“氣變派”過于理想主義,并沒有從美國中產階級利益出發,當美國上層精英享受豪宅豪車等舒適生活時,卻要其他民眾犧牲生活質量。共和黨更是抓住這一點不放,攻擊拜登政府試圖接納伯尼·桑德斯等民主黨“左翼”提出的“綠色新政”理念,激化兩黨在這一議題上的分歧。3月,美國12個共和黨人領導的州甚至就氣候變化行政令起訴拜登,指控他沒有執行有關溫室氣體規則的憲法權力。
克里當然清楚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始于國內的道理,化解兩黨隔閡是必須邁出的一步。因此,克里在2020年成立了兩黨應對氣候變化的聯盟,希望其能夠發揮團結國內政治力量的橋梁作用。一些共和黨人表態支持繼續使用天然氣以減少煤炭的使用,然而即便是開發天然氣也會釋放甲烷這一溫室氣體。為彌合兩黨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分歧,拜登政府支持天然氣的使用,以此作為從煤炭向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過渡的方式,但這么做卻又極易遭到民主黨自由派人士的質疑。克里面對的兩難是,為確保氣候政策的延續性,需要兩黨合作推動相關立法,但似乎目前共和黨對氣候變化議題還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氣候變化不顯山露水的影響不足以喚醒共和黨人,漸進式的解決方案無異于隔靴搔癢。
從國際層面看,更大挑戰是如何重塑美國的“氣候信譽”。民主黨政府歷史上有加入氣候協定的良好記錄,比如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和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但后來這些協定都被共和黨政府棄之不顧、束之高閣。在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各國樂見美國重返談判桌,但要恢復對美國的信任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氣候特使克里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