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愛
自古英雄出少年,縱觀古代神童之能言善辯,可發現一個竅門,那就是他們掌握了類比的方法。
“神童”甘羅是戰國時楚國下蔡人,后隨祖父甘茂前往秦國。十二歲時,甘羅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見了,自告奮勇說愿意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一開始不相信,甘羅便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十二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聽后便答應了。甘羅見到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睆執坡牶笞匀桓叭稳チ?。從甘羅這兩段說服別人的話,我們能發現他是借以前的事例,采用了類比的方式去說服人,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神童”何妥是北周人,官至太學博士,八歲時就到最高學府國子學游學。初到時,有個名叫顧良的導師看見他,道:“啊,你不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何妥嗎?”何妥恭敬地回答:“顧大人,我特來國子學一游,來聽從你的教誨?!鳖櫫家娝⌒∧昙o說起話來老成持重,像個大人,于是開玩笑說:“你的姓氏,到底是‘荷葉’的‘荷’,還是‘河水’的‘河’?。俊碧珜W生們聽后圍攏過來,笑著看何妥怎么回答。何妥不慌不忙地答:“您老先生不是姓顧嗎?請問,是‘眷顧’的‘顧’,還是‘新故’的‘故’呢?”眾人聽后,無不吃驚。才八歲的何妥,學識修養上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老師顧良的,但是他懂得進行類比,學別人的方式去回擊,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學貴有法,往后在說話時,你不妨也多用用類比的方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