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西藏將充分運用與南亞各國的地緣優勢和經濟互補優勢,逐步開放邊境口岸,加快在基礎設施、物流運輸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深化與南亞各國的友好關系,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安全、有利的周邊環境。“一帶一路”發展模式是新時期我國加強與周邊國家全方位合作的倡議構想,西藏作為我國連接南亞的主要陸路通道,在“一帶一路”構想中處于倡議中心地帶。同時,“一帶一路”也為西藏發展與南亞各國邊境貿易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路徑,這一倡議構想的實施對西藏和南亞各國都將意義重大。
張光勝(2019)基于2001—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VAR模型分析西藏邊境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出口和GDP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即出口的增長受GDP的影響,出口的增長也可以反過來促進GDP的增長;進口和GDP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GDP的增長可以促進進口的增長。進口和出口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并且西藏進出口貿易總額對促進西藏的經濟增長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過40多年的發展,邊境貿易從零星貿易額到逐步成為某些省份對外貿易的絕對主導方式,對沿邊經濟省份的經濟發展,甚至對接的內陸市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駱海燕(2016)基于2000—2013年年度數據運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西藏邊境貿易與GDP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西藏邊境貿易進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相關性較強,且存在正線性相關,這說明西藏的進出口每增加1%,GDP將平均增加5.343%。
2000—2018年西藏邊境貿易發展基本處于貿易順差階段,即邊境貿易主要是以出口為主。雖然貿易順差在2000—2018年間有升有降,在2014年達到頂峰后便開始回落,這主要是由于受到大地震影響,但是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不斷擴大的趨勢(如表1所示)。西藏邊境貿易能夠進入貿易順差階段并且呈現不斷擴大趨勢,這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從短期來看,西藏邊境貿易進出口比重失衡將成為邊境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潛在隱患。

表1 西藏邊境貿易順差與逆差 (單位:萬元)
從表2協整分析可知,西藏邊境貿易對沿邊地區GDP的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表2 協整分析結果
從表3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西藏邊境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同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檢驗結果,西藏邊境貿易與經濟發展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西藏經濟增長可以促進西藏邊境貿易的發展,西藏邊境貿易的發展卻不能促進經濟增長。

表3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建設南亞陸路貿易通道是西藏的戰略任務,已得到中央政府的明確支持。口岸與通道不可分割,互相推動。在“十三五”乃至更長的時期內,西藏的邊境口岸都將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更深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構建大經貿格局。突破口岸單純發展對外貿易的思路,促進口岸進一步拓展對外經貿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舉、“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出口與進口并舉,增強對外貿易與相關領域、產業、區域的統籌和聯動,形成商品、資金、技術、服務相互滲透,外貿、生產、科研、金融等部門共同參與,口岸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的格局,是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商務部門積極推進的一項工作,其核心是統籌口岸貿易與相關產業、口岸與腹地的關系,增強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能力,使口岸更深地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強的帶動作用。
對于西藏來說,構建大經貿格局遠不止于上述含義。對于基礎條件總體薄弱、對外貿易的輻射帶動力較小的西藏邊境口岸來說,構建大經貿格局意味著要形成一個口岸發展的系統工程,這個系統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構建口岸發展的基礎支撐體系,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建設、機制體制建設,即支持口岸長期發展的軟硬件條件;二是深化口岸的地方根植力,在產業和空間布局上使口岸與其周邊地區、口岸與其腹地更深刻、更有機地融合,使口岸貿易和口岸城鎮融和影響地方產業體系,增強外貿與其相關產業、地方特色產業的關聯,形成以對外貿易為核心的地方產業體系。同時,使口岸融入區域空間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形成以口岸城鎮為核心的口岸地區空間結構,形成口岸與腹地相互促進的區域關系;三是統籌各邊境口岸的功能,發揮優勢,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發展出各具特色和競爭力的邊境口岸。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大力加強各邊境口岸綜合基礎設施建設,這是邊境口岸的當務之急。應進行保障口岸高效運行的各類基礎設施、口岸地區基礎設施、口岸城鎮市政設施三類建設,而不僅是建設口岸運行本身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應重點加強各邊境口岸主要通道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如日屋口岸車不達山口通道、普蘭口岸強拉山口通道;確保口岸及周邊地區的能源供給,大力完善口岸城鎮市政設施,特別是環境基礎設施,高度重視對鄰國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應積極研究論證通往樟木、吉隆、亞東口岸的拉日鐵路延長線的建設,重視與鄰國互聯互通交通網絡的建設,推進現代意義上的南亞貿易陸路大通道的形成。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商貿、物流、金融、休閑娛樂、咨詢服務等口岸貿易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對外貿易對農林牧產品種養及加工業、民族手工業等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擴大自產產品貿易。同時,推進口岸腹地特別是腹地中心城鎮咨詢、會展、培訓等行業的發展,重點加強拉薩、日喀則、拉孜、江孜等中心城鎮與口岸的互動。促進傳統商貿形式與現代電子商務發展相結合,鼓勵外貿公司、邊境小額貿易公司、邊民運用信息化手段,以電子商務方式開展對外貿易活動。
通過完善口岸基礎設施,增強口岸對內地物流的吸引作用,深化與內地特別是川、渝、滇、青、新等省區的經濟合作,推進與周邊省區的通關一體化。加強口岸與周邊國家全方位合作,增進互信互利關系。在積極建設吉隆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同時,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逐步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注重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擴大對鄰國具有互補性、比較優勢產業發展所需產品的進口,注重進口在實現貿易平衡、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人民生活上的作用。
加強部門、行業、區域協同,促進商務、發改部門與農林牧、工信、旅游、交通、金融等部門的協調合作;加強與鄰國政府及民間的磋商與交往,建立溝通協調的機制和平臺;整合現有各類交流平臺,依托和擴展藏博會平臺的功能,進行政策通報、文化交流、項目推介、學術研討、跨國磋商等,逐漸使之成為具有綜合功能和國際影響的合作平臺;加大政府對外援助和民間參與力度,修建連接鄰國邊境地區和交通網絡的道路等;加強公私合作,推動民間參與口岸建設,支持社會力量進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園區、旅游設施等的建設,參與口岸腹地倉儲、物流園區、保稅倉庫等的建設。
要盡快修復因地震破壞的交通設施,完善口岸城市和自貿區基礎設施。2015年的尼泊爾大地震使兩國公路等交通設施受到了嚴重破壞,導致2016年西藏邊境貿易額大幅減少,兩國邊民因道路不通無法進行物資交換。因此我們應盡快修復、全面改善國道狀況,提高國際公路的技術等級。同時,應加快水電、邊民互市市場、通訊、倉儲等設施建設,把口岸建設成為方便、文明的國際一流口岸,加快完善重點口岸。另外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管理,簡政放權提高辦事效率。
目前西藏的第二產業較為薄弱,出口的往往是初級農產品,還有大量勞動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我們需要加速以產業升級帶動進出口商品結構升級,以轉口貿易帶動邊境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
根據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一個國家如果要有競爭力,產業發展必須符合比較優勢原則,如果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資本將不斷增加,產業也將不斷升級。西藏應充分發揮當前在出口羊絨、紡織品、中藥材等產品上具有的比較優勢,調整貿易商品結構,提升邊貿商品國際競爭力,重點打造西藏邊境貿易的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帶動西藏邊境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