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靚
中藥湯劑是辨證論治用藥,處方對病癥具有針對性,能夠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天時、環境等諸多因素,且在我國藥物劑型中應用廣泛,并且在臨床上能夠實現個體化給藥方案[1]。采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其藥物進行熬制過程中的藥效保留能力十分重要,其藥物效果與熬制方法具有密切聯系[2]。本文為分析探討現代煎藥機煎藥與傳統煎藥方法對中藥藥效產生的影響展開了研究,就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38.13±1.57)歲;對照組:男患者23例,女患者27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7.88±1.61)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滿足《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相關標準及符合RomeⅢ分類體系[4]設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標準。排除標準:①嗜酒者;②對陳夏六君子湯中藥物過敏者;③孕婦及妊娠婦女;④大便干結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陳夏六君子湯進行加減治療,湯劑成分包括:陳皮3 g,清半夏4.5 g,人參 9 g,白術9 g,茯苓9 g,炙甘草6 g。水煎口服,一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對照組患者服用湯劑采用現代煎藥機進行煎煮,所使用的設備來自北京東華原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十功能自動煎藥機,將待煎藥物裝入專用的藥袋內,放入煎煮罐中,添加水直至藥袋被完全浸沒,等待30 min后,然后開始煎煮,煎煮溫度設置為120 ℃,壓力值為0.1 MPa,30 min后將湯劑放出進行分袋包裝。觀察組患者服用的湯劑采用傳統煎藥法進行煎煮,選用傳統的熬藥砂鍋,加入高出藥物3 cm的水量浸泡30 min,然后開始煎藥,采用溫火慢熬,待水開后變小火,小火慢煮30 min后關火,盛出湯劑趁熱服用。2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4周。
1.4 觀察指標對比2組患者的藥物煎煮情況、患者的服藥頻率及治療效果。藥物煎煮情況包括:每付藥劑平均煎煮時間、每付藥劑平均煎煮用水量、每付藥劑藥物成本。治療效果包括:①顯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消化功能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消化功能逐漸恢復正常;③無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沒有明顯變化,依舊存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藥物煎煮情況及服藥頻率對比觀察組每付藥劑的平均煎煮時間、平均煎煮用水量及藥物成本多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服藥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藥物煎煮情況及服藥頻率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例,%)
中藥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也是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可以根據臨床需要對藥物進行加減,且具有吸收快、療效發揮迅速、制備簡便等優點,煎藥是中藥湯劑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煎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5]。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6]中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傳統煎藥法,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所形成的煎藥法,其以水為溶媒,直火加熱,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傳統煎藥法能夠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創造特殊的藥物處理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沖服、烊化等。采用傳統煎藥法進行的特殊藥物處理,可以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出,患者服用后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且傳統煎藥法還具有經濟實惠的優勢,整個煎藥過程僅憑一個瓦罐或者砂鍋便可以完成,操作相當簡單[7,8]。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9]中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這足以說明古人在煎藥上十分講究。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藥的煎藥方法也在不斷進行改變,出現了諸多形式煎煮法,如高壓滅菌鍋煎法、遠紅外煎法及現代煎藥機煎藥法,其中現代煎藥機是目前醫院使用較多的煎煮儀器。采用現代煎藥機進行煎藥,由于是在密閉的環境中進行,其壓力和溫度能夠充分殺死細菌和芽孢,能夠保證藥液的無菌衛生性,且藥物煎煮時間更短,藥物成本更低,用水量更少等優勢,在臨床及日常上廣受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歡迎,但現代煎藥機與傳統的煎藥方法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10]。對于中藥湯劑來說,藥效是其唯一的檢驗標準,采用現代煎藥機獲得的中藥湯劑是否能獲得與傳統煎藥法同等藥效,一直以來還有待考量。有研究證實,藥劑煎煮方法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密切關系,大多數的醫療機構在使用現在煎藥機煎藥時,會因溫度的設置不當及高壓數值等,導致煎煮過程中藥效成分被降解,一部分藥效丟失,無法發揮藥劑的最大功效[11]。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所服用的湯劑采用傳統煎藥法煎煮,對照組患者所服用的湯劑采用現代煎藥機煎煮,通過研究對比發現,觀察組每付藥劑的平均煎煮時間、平均煎煮用水量及藥物成本多于對照組(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服藥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8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2組數據均表明了,觀察組患者服用的湯劑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意味著對于中藥湯劑來說,傳統煎藥法對藥效的保留程度顯著優于現代煎藥機。
綜上所述,現代煎藥機與傳統煎藥法相比較,其雖然能縮短每付藥劑的平均煎煮時間、平均煎煮用水量及藥物成本,但是增加了患者的服藥次數;而傳統煎藥法則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湯劑藥效,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總有效率,因此,對于中藥煎煮來說,還是首推傳統煎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