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智榮
鎖骨骨折是臨床上相對常見的骨折類型,常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導致,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皮下瘀血、局部腫脹、壓痛以及畸形等[1]。其治療方式通常根據骨折類型以及移位程度選擇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治療[2],但不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都會出現術后疼痛的癥狀,從而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康復鍛煉以及精神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探求科學有效的疼痛控制對患者的身心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腕踝針是一種中醫特殊針刺療法,于上肢的腕部和下肢的踝部進行皮下針刺,適用于各系統痛癥,療效良好[4]。因此,本研究以鎖骨骨折術后患者作為對象,探討腕踝針對鎖骨骨折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鎖骨骨折術后患者60例,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實施分組處置,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8~69歲,平均(41.3±6.9)歲;其中左鎖骨骨折17例,右側13例。試驗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9~70歲,平均(43.6±7.1)歲;其中左鎖骨骨折16例,右側14例。2組年齡和骨折部位構成等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經手術確診為鎖骨骨折。納入標準:①年齡為18~70歲的患者;②疼痛評分[5](VAS)≥4分的患者;③溝通力及認知能力良好的患者;④符合鎖骨骨折手術適應證無禁忌證并同意手術,同意參與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術后使用鎮痛泵患者;②操作部位皮膚破潰、紅腫患者;④疼痛評分(VAS)≤3分患者;⑤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2組患者術后當天均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預、飲食指導、康復鍛煉指導、密切觀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報告患者異常情況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上口服止痛藥洛索洛芬鈉片(遼寧天醫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23),30 mg/次,3次/d,患者連續治療3 d。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運用腕踝針進行疼痛干預,1次/d,留針4 h/次,患者連續治療3 d。腕踝針操作方法如下:①準備物品:準備直徑0.25 mm×25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華佗牌)、75%酒精、一次性無菌敷貼、一次性棉簽、污物杯以及手消劑等相關物品。②根據患者病情基本資料以及疼痛點,選擇患側上1、2區或上2、3區,幫助患者保持合適體位,將穿刺部位暴露并注意患者保暖。③對針刺部位進行再次確認,并進行皮膚消毒。一手繃緊針刺點皮膚進行固定,另一手持針,將針身與皮膚以呈30°角的位置刺入皮下淺層,進行平行行針,行針者感到針下松軟,而患者沒有酸麻脹痛感。若患者反映有酸麻脹痛感,應該及時對針的深度及方向進行調整。用無菌敷貼固定,均留針24 h。
1.3.2 觀察指標①起效時間以及作用持續時間。由專人詢問患者疼痛干預的起效時間以及作用持續時間,并進行記錄。②疼痛緩解程度。③不良反應情況。時刻觀察患者情況,記錄頭暈、惡心嘔吐、畏冷、局部感染、皮下瘀血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3 療效判斷標準疼痛緩解程度判斷標準:在治療24 h后,對患者進行調查,參考文獻采取如下判斷標準[6]:①完全緩解(CR):疼痛已經消失;②部分緩解(PR):疼痛得到明顯緩解; ③輕度緩解(MR):疼痛感明顯且影響睡眠;④無緩解(NR):疼痛程度無緩解。

2.1 2組患者起效時間以及作用持續時間對比試驗組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起效時間(P<0.05);試驗組作用持續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作用持續時間(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起效時間以及作用持續時間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對比試驗組患者疼痛緩解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疼痛緩解率83.33%(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對比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試驗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例,%)
鎖骨骨折作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為外力所致,其治療方式為保守治療,嚴重時采取手術治療[7]。術后患者疼痛明顯,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并且容易使患者產生抑郁焦躁等負面情緒,對患者術后恢復以及康復訓練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需要對患者疼痛加以干預[8]。常規藥物鎮痛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患者疼痛,但是起效慢、作用時間短且有胃腸道反應、頭暈、成癮等不良作用,干預疼痛效果有待增強[9]。腕踝針在20世紀70年代由第二軍醫大學張心曙教授發現并運用于臨床,其特點有操作便捷、安全、起效迅速、持續時間久以及干預效果良好,患者接受度高[10]。本研究中,試驗組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起效時間(P<0.05);試驗組作用持續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作用持續時間(P<0.05)。說明相比于常規藥物鎮痛,腕踝針應用于鎖骨骨折術后患者起效快、持續時間長。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疼痛緩解率為100.00%,對照組患者疼痛緩解率為83.33%,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腕踝針對鎖骨骨折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好,對患者預后有利。
根據報道,腕踝針是在中醫傳統的經絡學說、穴位、耳針及針刺法等基礎之上結合電刺激療法發展而來,腕踝部具有12個針刺點,可對全身各部病癥進行治療[11]。除此以外,腕踝針中的12個針刺點與十二經絡穴位位置相差不大,因此可以對相應經脈之氣進行調整,改善相應的臟腑功能,致使患者經絡疏通,氣血通順。而在西醫理論中,腕踝針經皮下淺刺而釋放鎮痛物質,從而對患者達到鎮痛的作用。近年來,腕踝針干預在各種術后疼痛程度明顯的患者中加以運用,效果顯著,患者滿意度高依、從性高[12]。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頭暈3例、惡心嘔吐以及畏冷各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對照組患者頭暈5例、惡心嘔吐2例、畏冷1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0%,總體看來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腕踝針對鎖骨骨折術后患者進行疼痛治療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小,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相比于常規藥物鎮痛,腕踝針應用于鎖骨骨折術后患者起效快、持續時間長,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對患者預后有利,且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