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巖, 李清春, 滿安靜, 陳星州, 曹民強, 熊耀華, 肖 程
開魯坳陷發現特大型砂巖鈾錸共(伴)生礦床
陳振巖1, 李清春1, 滿安靜1, 陳星州2, 曹民強1, 熊耀華1, 肖 程1
(1.遼河石油勘探局 新能源開發分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2.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遼寧 盤錦 124010)
20世紀90年代初, 開魯坳陷在油氣勘探時發現鈾異常, 歷經20余年持續科學攻關及勘查實踐, 在錢家店地區相繼落實一個整裝特大型砂巖鈾礦床, 一個大型共(伴)生整裝砂巖錸礦床, 取得國家關鍵戰略礦產找礦的重大突破, 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鈾主要應用于核電及軍工, 盡管我國鈾資源較豐富, 但與快速發展的核電規模及未來核電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份額相比, 供需缺口十分明顯, 截止2017年, 我國鈾資源對外依存度達79.17%(陳潤羊等, 2019), 鈾礦已被列為國家戰略性礦產(趙鳳民, 2006; 陳潤羊和花明, 2015)。錸是地球上最為稀有的元素之一, 地殼中豐度約為1×10?9(Taylor and McLennan, 1985), 20世紀60年代初, 科學家才在自然界中發現錸。錸元素具高熔點、高硬度、抗腐蝕性、抗蠕變性和塑性良好等獨特的物理及化學性能, 使其被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原子能、醫學和環境保護等領域, 且具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陳喜峰等, 2019)。其中, 全球70%以上的錸都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生產超耐熱合金, 目前國內錸供不應求, 50%依賴進口(陳喜峰等, 2014), 依據目前世界錸的應用領域和消費趨勢, 今后錸需求將急劇增加, 而目前我國錸保有儲量的90%伴生于鉬礦床中(李紅梅等, 2014), 僅部分學者對砂巖型伴生錸礦做過初步分析(秦明寬和趙瑞全, 1997; 談成龍, 2004; 王正其等, 2006, 2007)。
研究團隊以“一區探多礦、一次查多礦”的創新思維, 在錢家店地區開展礦產勘查工作。研究表明, 錢家店砂巖型鈾、錸礦成礦機理是含U6+和Re7+的地下水在砂巖中運移, 至層間氧化帶前端還原為U4+和Re4+而富集形成礦體, 二者成礦機理相似(陳振巖等, 2021)。在成礦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控礦要素包括物源、構造、儲層、成礦流場、氧化還原和熱液活動等(付勇等, 2016)。研究團隊突破傳統找礦方式, 充分利用油氣勘探老探井、老資料, 從盆地解剖入手, 利用地震資料進行構造精細研究, 辯證分析控礦各要素對鈾、錸成礦的控制作用, 自主研發了成礦帶精細刻畫、鈾錸富集區預測等多項核心特色技術, 相繼發現錢Ⅱ、錢Ⅲ、錢Ⅳ和錢Ⅴ等4個大型砂巖鈾、錸礦富集區。
近期, 本研究團隊提出了以“預富集?層間氧化?迭加改造”為核心的多階匯聚成礦理論, 這一理論突破了物質來源的單一性, 論述了礦體由卷狀到板狀的演變機理, 明確了礦體的富集區帶及受控因素(Chen et al., 2021); 采用“氧化還原定靶區、坡槽斷裂定條帶、優勢砂體定層段, 綜合研究定目標”的孔位部署原則, 鉆孔見礦率高達90%以上, 逐步使錢Ⅱ、錢Ⅲ、錢Ⅳ和錢Ⅴ等4個大型砂巖鈾、錸礦富集區連片, 形成集鈾、錸等多礦種于一體的整裝特大型礦床(圖1), 取得了找礦成果的重大突破。
通過踐行“礦產綜合勘探”理念, 將油氣成藏理論與砂巖型礦產成礦理論進行深度融合, 將油氣勘探技術與金屬礦產勘查方法進行有機結合, 研究取得了如下創新認識: ①中國東部沉積盆地具備大型砂巖型鈾錸礦床成礦的基本條件, 找礦方向可以側重在盆地邊緣和盆地內大型構造的翼部; ②在氧化還原作用下, 沉積地層自身含有的物質對成礦具有更多的貢獻, 構造緩坡和凹槽是最有利的富集部位; ③鈾、錸化學性質相似, 成礦機理相似, 同步勘查成果顯著, 礦山開采實踐證實鈾、錸可同步浸出, 痕量錸高效提取技術已經取得突破, 未來“多礦同查共采”將是降低勘查成本, 擴大找礦成果并提高礦山收益的良好模式; ④運用石油勘探地震精細解析和儲層反演技術, 可以實現盆地解剖和有利成礦砂體預測, 大幅提高鉆探見礦率。
該項目開創了一種“油鈾兼探、鈾錸同查同采”的找礦新模式, 闖出了一條含油氣盆地低成本綜合找礦的新路徑(萬軍等, 2020)。這種綜合找礦模式既縮短了勘查周期, 又節省了勘查成本, 最大限度減少了重復勘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勘查示范項目”, 找礦成果獲得國家“2011?2020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優秀找礦成果”。多位院士認為錢家店找礦模式“實現了石油行業與地勘行業的技術融合”、“代表著中國地礦工作前進的方向”、“將對全國礦產勘查工作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圖1 錢家店地區鈾、錸共(伴)生示意剖面
陳潤羊, 韓紹陽, 花明. 2019. 世界鈾資源供需形勢與中國核電的應對策略. 礦業研究與開發, 39(2): 139–146.
陳潤羊, 花明. 2015. 鈾礦資源對我國核電發展戰略的影響研究. 礦山機械, 43(11): 7–11.
陳喜峰, 陳秀法, 李娜, 葉錦華, 陳玉明, 趙宏軍, 張偉波. 2019. 全球錸礦資源分布特征與開發利用形勢及啟示. 中國礦業, 28(5): 7–12.
陳喜峰, 葉錦華, 蔡綱, 向運川, 陳秀法, 趙宏軍, 蔣崢, 崔敏利, 陳正, 張振芳, 王靚靚. 2014. 我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分析與思考. 中國礦業, 23(7): 12–13.
陳振巖, 王雷, 崔向東, 單芝波, 宋柏榮, 張雷. 2021. 開魯盆地錢家店鈾礦區錸的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作用. 沉積學報, https: //doi.org/10.14027/j.issn.1000-0550. 2021.012
付勇, 魏帥超, 金若時, 李建國, 奧琮. 2016. 我國砂巖型鈾礦分帶特征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地質學報, 90(12): 3519–3544.
李紅梅, 賀小塘, 趙雨. 2014. 錸的資源、應用和提取. 貴金屬, 35(2): 77–78.
秦明寬, 趙瑞全. 1997. 512鈾礦床Re的地球化學及其研究意義. 鈾礦地質, 13(5): 273–278.
談成龍. 2004. 層間氧化帶砂巖型鈾礦中錸的地球化學行為及找礦意義探討. 鈾礦地質, 20(5): 299–305.
萬軍, 陳振巖, 李清春, 邵建欣, 曹民強, 肖程, 王衡. 2020. 錢家店地區油鈾成礦(藏)條件對比及綜合勘探意義. 中國石油勘探, 25(6): 13–25.
王正其, 李子穎, 管太陽. 2007. 層間氧化作用: 一種分散元素(Re、Se)新的富集成礦機制. 鈾礦地質, 23(6): 328–334.
王正其, 潘家永, 曹雙林, 管太陽, 張國玉. 2006. 層間氧化帶分散元素錸與硒的超常富集機制探討: 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層間氧化帶砂巖型鈾礦床為例. 地質論評, 52(3): 358–362.
趙鳳民. 2006. 世界鈾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 中國核工業, 65(1): 45–48.
Chen Z Y, Li Q C, Liu M Y, Song B R, Cao M Q and Wang M. 2021.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ormed through multi- stage superposition: Case of the Qianjiadian deposit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2(1): 32–40.
Taylor S R and McLennan S M. 1985. The continental crust: Its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xford: Black well Scientific Pub.
2021-03-17
科技部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采”重點專項(2018YFC0604200)子課題“北方砂巖型鈾能源礦產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范”(2018YFC0604205)資助。
陳振巖(1963–), 男, 博士, 教授級高工, 主要從事火山巖、潛山油氣藏和鈾礦勘查研究。Email: chenzy6@petrochina.com.cn
10.16539/j.ddgzyckx.2021.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