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修
近日,網絡上一則“女子將塑料管插入胃里50cm進行催吐減肥”的報道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視頻中,當事人小敏使用暴食催吐管催吐。她將一根塑料軟管經口腔、食道,插入胃部,通過異物刺激使自己嘔吐,以達到減肥的目的。
小敏表示:她從小因身材問題遭到歧視,減肥沒多久便開始借助工具催吐,現如今已是催吐管的長期使用者,幾乎每天都會暴食催吐。從節食減肥發展到暴食催吐,如今已難以與食物“和平共處”。在沒辦法催吐的情況下,小敏會吃得很少,而在能催吐的情況下會選擇暴飲暴食。因長期暴食催吐,小敏已經出現了電解質失衡,且出現手麻手抖、臉變大、昏厥等情況。
催吐管在電商平臺被商家冠以“仙女管”“兔兔管”等名稱公開售賣,商家號稱使用催吐管一個月可暴瘦十幾斤。其實,暴食催吐管就是先暴飲暴食,再使用管狀物通過咽喉插入胃中,將食物強行吸出來。催吐管的直徑一般為11mm~22mm,根據直徑、長度不同,每根催吐管的價格也不一樣。商家聲稱所售產品無副作用、不傷身,只要堅持使用,不用節食也能變瘦。該事件近期被媒體曝光后,部分催吐用品已在電商平臺下架。不過食品級、藥品級硅膠管和PVC(聚氯乙烯)自制催吐管依舊能在電商平臺買到。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超重和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肥胖已經成為困擾許多人的問題。人們在承受著肥胖帶來的生理痛苦的同時,也承受著因外界看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從醫學角度來講,肥胖的原因非常復雜。肥胖是因為個體攝取的熱量高于身體消耗的熱量導致的,而造成熱量攝取及消耗不平衡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諸如先天性遺傳、新陳代謝、飲食等多種因素。
生活中,許多人的肥胖是因不良飲食習慣及飲食質量不佳等造成的,如喜愛進食含糖、含油脂、熱量高的食物,嗜好零食以及經常大量飲用啤酒等,往往容易引起肥胖。而眾多導致肥胖的因素中,遺傳因素至關重要。有肥胖癥家族史的人,常可發現父母肥胖,患者本人及其同胞兄弟姐妹也肥胖。這類人往往自幼形體較胖,具有代代遺傳性肥胖的傾向。反之,有些人則受遺傳因素影響,怎么吃都不會胖。暴食催吐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將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其本質與節食減肥的原理相同,都是減少熱量的攝入。而受遺傳基因影響的肥胖患者很難通過催吐達到減肥的效果。
暴食催吐管一般采用硅膠材料或PVC軟管,與胃鏡檢查時使用的軟管相似,使用方法也相似。從人體的解剖結構來講,鼻孔、咽喉都是跟胃管相通的,在醫院做胃鏡檢查時,即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護士,也可能會將要插入胃管的軟管插入氣管,引起患者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因此,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不要使用暴食催吐管。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的人,在使用暴食催吐管催吐時,可能引起腦梗、心梗等。普通人頻繁使用暴食催吐管催吐,也可能導致消化道大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長時間催吐會形成條件反射,有食物進入腸胃就會產生厭惡感,容易患上厭食癥,還會造成腸胃不適,導致腸胃痙攣,產生不穩定情緒,比如,憂郁、躁郁等。催吐時,胃酸會腐蝕牙齒、灼傷聲帶,危害身體不同部位的健康。

催吐是不健康的減肥方式,人不可能永遠吃完就吐。一旦飲食恢復正常,食物攝入量增加,很難不發胖。減肥要采取綜合措施,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控制飲食是減肥的基石,減少食物攝入量比、增加運動量,更能達到減肥效果。醫學減重飲食模式一般可采用輕斷食模式、低能量平衡膳食模式和低能量高蛋白膳食模式。在日常飲食中做到主食定量、粗細搭配、全谷物占1/3。多吃蔬菜,水果適量,食物種類、顏色多樣。常吃魚、禽、蛋類和適量畜肉,限制加工肉類,清淡飲食,足量飲水,限制飲酒。
適量運動,增加能量消耗,是最科學的減肥方法。減肥者通過一定的有氧運動和抗阻力運動,可消耗身體多余的脂肪,促進新陳代謝,達到減肥的目的。有氧運動作為降低內臟脂肪比例的核心運動,可以增加心血管的適應能力、消耗能量、控制體重、調節內分泌。
常見的有氧運動有收腹快走、慢跑、游泳、騎單車、爬山、跳健身操、打球等。抗阻力運動對減輕體重更有效,可以增加肌肉重量和力量、塑造體形、改善心血管和血糖水平、延緩運動功能喪失,常見的抗阻力運動有舉啞鈴、杠鈴操、仰臥起坐、深蹲、平板支撐、拉彈力帶等。運動的同時也可以配合進行穴位的按摩或是針灸等方法來共同進行減重。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