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60歲以上的老年人50%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尤其是2020年春節過后,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都選擇減少外出、宅在家里,閑余時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但長期躺著玩手機、看電視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出現,尤其是頸椎病。長時間低頭會對頸椎形成慢性損害,容易產生退行性病變。
15歲的小孟是一名中學生,假期里除了學習,就是躺著玩游戲,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從2019年開始,小孟就覺得脖子、肩膀疼,到后來越發嚴重。到醫院一檢查,頸椎已經變直(正常人的頸椎生理曲度是向前彎曲的),壓迫到了脊髓,接診醫生說小孟頸椎的勞損程度相當于40歲的中年人。25歲的小敏是一名辦公室文員,每天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下了班也是一直低頭玩手機,這兩年小敏經常覺得頸肩酸痛,睡眠也不好,這給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過去,頸椎病的發病跟年齡有關,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中老年病,多發于40歲以后,但近年來,頸椎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隨著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經常低頭對著電腦、手機工作或者玩游戲,這很容易引起頸椎疲勞,尤其是頸椎肌群的疲勞。這是年輕人得頸椎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導致頸椎病年輕化的最大因素。目前,頸椎病多發于30歲左右,以長期對著電腦伏案工作的人居多。
頸椎病的類型比較多,常見的有頸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及椎動脈型頸椎病。由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的部位和階段不同,造成受壓組織種類不一、輕重不一,因而頸椎病的癥狀差異較大:常見的癥狀包括頸肩部疼痛,引起活動受限;壓迫神經引起上肢無力、手指麻木;壓迫血管引起的頭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癥狀;壓迫脊髓引起下肢無力,走路不穩,嚴重者可致大小便失禁。
這些頸椎病類型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主要是長時間的低頭活動,導致發生頸椎曲度變直或者是反曲,以及引起頸椎退變、骨質增生和椎間盤突出,從而導致頸部的神經受到壓迫,胳膊出現麻木、疼痛和無力的情況。
對于頸椎病的治療,不少人會選擇做推拿、按摩、針灸理療,不然就是去按摩機構做牽引。其實,頸椎病的治療應先去正規醫院做檢查,再進一步做針對性治療。另外,如果癥狀不是很嚴重,只要平時注意糾正姿勢,就能很大程度上遠離頸椎病。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頸椎會出現退行性病變,“久坐必傷腰頸椎”這句話是正確的。因此,保護頸椎,要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開始。
1.選擇正確的坐姿,盡量保持端坐的姿勢,桌子和椅子之間距離要適宜,保證頸椎不過度前傾和后仰,讓頸椎保持正常生理曲線。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每隔1小時就要適當休息、活動一下頸部。
2.站姿不正確,也會給頸椎加大壓力,發生骨質退變。如果需要長期站著,則要有意識地收腹挺胸、后腰收緊、膝蓋夾緊,防止頸椎過勞受損。
3.睡覺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的枕頭會導致頸椎前傾,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頸椎生理曲線的枕頭。
4.注意頸部保暖,天涼時戴上圍巾或者絲巾出門。
5.老年人、絕經期的婦女多吃含鈣量多的食物,如牛奶、魚、蝦等,少抽煙、少喝酒和飲料。日常可以做一些頸椎保健操或者適當運動,如做米字操、打羽毛球、游泳等運動可以有效預防頸椎退變,如果頸椎不舒服,要及時去醫院診療,切忌胡亂用藥。
6.避免頸部外傷。乘車外出應系好安全帶并避免在車上睡覺,以免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松弛而損傷頸椎。
7.避免風寒、潮濕。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頸部,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風,不要用冷水沖洗頭頸部,不要直接枕在涼枕上睡覺。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