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含
生活中,很多人感覺不消化或者吃撐了,會順手揉一揉肚子,促進消化和吸收。有人說,按摩肚子能治多種慢性疾病,幫助減肥。其實,這些并不完全正確。揉肚子,專業術語叫“摩腹”,是一種自我按摩療法,主要是對腹部進行有規律的特定按摩。腹部是氣血生化之所,人體14條經脈都與腹部有聯系,摩腹既可健脾助運化,直接防治脾胃諸疾,又可培植元氣,使氣血生化機能旺盛,起到防治全身疾患的作用。
按摩,是中醫治病的傳統手法,能強身祛疾、延緩衰老,其中腹部按摩更能保健養生。身體健康之人的肚子往往是柔軟的,而有些人的肚子卻非常硬。一般有3種情況:一是肥胖,皮下脂肪厚,這種人需要減肥。二是女性肚子硬,要考慮婦科問題,臨床上很多不孕的女性肚子都很硬,應及時檢查。三是有的人平時沒什么不舒服,但就是肚子硬邦邦,可能是臟腑有病,只不過還沒有通過癥狀表現出來,也要加以注意,必要時應就醫。
中醫認為,腹乃是五臟六腑之官城,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才能氣化正常。揉腹還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又能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瘡。現代醫學認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防治便秘,這對老年人尤其重要。

掌握正確的摩腹療法并且經常按摩腹部,還可以幫助胃腸道黏膜分泌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過多,并能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不過,剛剛飽食以后,不要立即按揉腹部,以免增加腹部壓力,反而影響健康。
對于睡眠不好的人,睡覺前按摩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對于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腹部能平息肝火,使人心平氣和,血脈流通,起到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在摩腹的過程中,會使聚集在體內的郁氣,得到有效疏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經常按摩腹部,還有利于人體保持精神愉悅。每天早、晚堅持摩腹,能疏肝解郁、調理脾胃,可解除肝區隱痛、腹脹不適、食欲不振等癥狀。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在傷口完全愈合后,進行自我腹部按摩,可防止手術后腸粘連的發生。一般應在每天早晨起床前、上午9~11點、下午1~3點和每晚睡前各按摩1次。摩腹能促使胃腸道蠕動,有利于局部組織對手術后滲出液的吸收。
中醫學把肚臍及其周圍稱為“臍腹”,屬于脾;肚臍兩側稱為“少腹”,屬于肝;肚臍以下稱為“小腹”,屬于腎;肚臍以上稱為“脘腹”,屬于脾胃。
“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緊貼身體某一部位做回旋揉動的按摩手法。揉臍腹時,兩掌相疊,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揉動。速度要柔緩,用力要均勻。可以增加腹腔壓力,刺激直腸神經,促進糞便排出,有減輕便秘的功效。
“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沿單一方向推移的按摩手法。推少腹時,兩掌從兩脅肋乳根處開始,從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反復推摩。兩脅肋是肝氣容易郁結的地方,經常推摩少腹可解決情緒問題導致的消化不良。
“摩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做環形移動的按摩手法。摩脘腹時,兩掌相疊從胸口開始,向小腹摩運。然后兩掌分開,沿腹股溝向兩側摩運,再沿兩脅肋向上,經乳根到達胸口。按照環形路徑,反復幾十次。按摩時,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或者肚臍上方4寸的位置。還可以搭配腹式呼吸一起來做。向上按摩時,順勢吸氣;向下按摩時,順勢呼氣,不可憋氣。中脘穴具有健脾養胃、理氣消食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可常按揉。常以腹式呼吸配合摩腹,會讓慢阻肺癥狀減輕,生活更輕松。
揉腹側,疏肝健脾。第一步,用兩手掌大魚際(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側面,沿乳根來回摩擦,速度稍快,大約3次/秒,感覺該區域微微發熱為好;第二步,用手掌在兩側腹部順時針按揉,速度要柔緩,約做30次,感到腹部兩側溫暖舒適;第三步,從兩脅肋部的上方,斜向下推摩到肚臍下方,推摩30次左右,用力稍深透。推摩兩脅肋有助于肝經的氣血運行,還能刺激兩肋處的大包穴和章門穴,有利于健脾理氣、疏肝解郁、調和肝膽脾胃等。大包穴在腋窩下6寸,腋中線上;章門穴在側腹部,第12根肋骨的上方。
按摩腹部雖然有一定的養生保健效果,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下面幾類人群,最好不要自己胡亂按摩肚子:過飽或者過饑的人,妊娠及經期婦女,腹腔內有腫瘤、感染或出血病癥的人,肚子莫名疼痛的人。比如,腸梗阻、闌尾炎患者,急性期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等。這些人按摩肚子反而會加重病情,應及時就醫。剛做過腹部手術的人摩腹會讓腹部壓力增大,最好也不要輕易嘗試。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