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雯 何逸芳
謝天,武漢大學2016級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總績點排名專業第一,大一加入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本科期間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3篇,參與發表SCI論文4篇,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同時,他也是2019國家級大創項目負責人,于剛·宋曉專項獎學金獲得者,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獲得者,2020年度珞珈十大風云學子之一。
謝天剛入校時,基礎醫學院便舉辦了導師見面會,讓新生得以有機會與導師們近距離交流。學院為每位同學都安排了博士生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而他出于對腫瘤這種危害人類健康重要疾病的興趣,進入了基礎醫學院張秋萍教授的腫瘤免疫實驗室開始科研學習。
和所有領域新人一樣,謝天剛進實驗室時的處境也格外艱難。軍訓還沒有結束,他就去導師實驗室參加了組會,聽師兄師姐的報告如聽天書,在幾乎沒有任何專業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就必須開始讀英文文獻。大一的國慶長假,他開始讀第一篇六頁的英文綜述,一天一頁,“非常非常艱難,直到最后我也沒有把它讀懂”。
就這樣,一個學期,一天一天,一頁一頁,謝天在讀過的文獻上寫滿筆記,扎扎實實地“啃”完了一篇又一篇專業文獻,“盡管過程非常艱難,但每次都會有很多收獲,成就感也會促使自己一直堅持下去。”他說。功到自然成,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謝天對于閱讀文獻已無太大障礙,在實驗室也能聽懂大家在講些什么。日積月累,春種秋收,耐心堅持加上成就感帶來的希望,讓他踏踏實實地進步和蛻變,逐漸長成了如今的“學霸”模樣。
謝天十分擅長抓住學校提供的優質實習資源,拓寬自己的見識、思維和眼界。
大一暑假,他前往北京某公司進行為期1個月的實習,見識到了生物醫學最前沿的技術,實地感受了基礎研究如何向臨床應用轉化。第三學期,他又前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1個月,在嘗試國外的學習模式的同時,也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獲益匪淺。此外,他還多次參加學術會議。2019年10月,他跟隨導師參加了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有幸聆聽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術報告,并與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近距離交流。
但他沒有把自己局限在科研的高塔里,而選擇俯下身,傾聽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上的喜怒哀樂,并不斷嘗試以科研人的身份,發揮學術成果的社會價值。
2020年5月以來,謝天一直為一些科研公眾號寫作。在主打科普的公眾號上,他根據內容需要從專業的角度為公眾嚴謹解讀頂級期刊的學術論文,把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分享給科研人員,也讓大眾感受到科研無處不在。由于成立時間短、專業性強,這個公眾號一般一個月閱讀量過萬的推文只有3篇左右,而他早已擁有2篇過萬的推文。
他的動力來自一種信念——即使不能戰斗在臨床一線,但潛心于科學研究一樣能造福人民大眾。同時,他也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在疫情期間,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醫學研究對守衛人類健康的重要作用。病原的快速鑒定、診斷試劑的飛速研發、治療方法的不斷提升,都得益于近幾十年來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然而,還有諸多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他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解決醫學難題的人。
有人說,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給了人們一種醫學發達的錯覺,學醫之后才知道,原來人類憑借現有的知識、手段能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數。醫學界還有那么多未解難題,是跟風追逐熱點?還是甘坐冷板凳?無論選擇哪一個,其實都在為“醫學殿堂”添磚加瓦,但謝天更親睞后者:“我覺得做科研不能盲目跟風,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養成獨立科研的精神并非一日之功,謝天坦言:“一開始我也跟風追逐科研熱點,認為這樣容易發表文章、申請基金。”慢慢地,他發現當下真正缺少的是原創精神:“本科生大多數時候都在模仿學習,雖然無可厚非,但不能在模仿的過程中養成跟風的習慣。我認為應當追求原創,即使目前可能還達不到,也要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關于獨立思考、辨別是非、勇于質疑,他一直身體力行。
2020年4月,在閱讀了邵峰院士發表于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后,謝天認為文章中的實驗與之前的研究存在矛盾,隨即向邵峰教授發送了郵件,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幾個小時后,他收到邵峰院士的長篇回應,其中提到:“作為本科生,能理解到這種程度,問出這樣的問題,確實是非常厲害。”
談到這件事,謝天鄭重表示:“邵峰老師是我最崇敬的科學家之一,也希望能申請去他的實驗室輪轉,我不想用這件事來營銷自己。”另外,他也不愿戴上“SCI論文學霸”的帽子:不要強調發表SCI多少篇,我覺得這個評價點導向不好。
或許,給他帶來快樂的只是科研本身,而非科研帶來的名譽、關注、光環等“戰利品”。這樣的謙和、清醒、專注,在同齡人中顯得難能可貴。
“他不復雜,就是對科研有興趣。”張秋萍教授談到這個學生,選擇了“單純”一詞。對于謝天而言,科研是主線,而生活的一切似乎都在為科研服務。在他的世界里,研究中的謝天和生活中的謝天總是交織。
為了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他常年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休息。在學校,他休閑娛樂的時間并不多,偶爾打羽毛球、聽歌,睡前讀物是論文,把專業雜志當休閑雜志看。老師告訴他們,做科研也是在講故事,當可以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時,就可以發表論文了。因此,于他而言,“讀科研論文感覺是在讀短篇小說”。
聽說醫學部正在規劃建設一棟新的科研樓,將來可能需要引進很多科研工作者,謝天這樣暢想未來的科研時光:先在國內讀博,然后去國外做一段時間博士后,待學成歸來,或許能回到母校繼續他熱愛的醫學基礎研究——解決臨床問題,造福人類健康。
摘自:武漢大學微信公眾號(2021年2月20日)
鏈接:https://mp.weixin.qq. com/s/G9MGgID-p03IHiqs0bwV1Q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