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3月15日,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北京等12省區市遭遇明顯的沙塵天氣,局地能見度不足300米。“這是近10年我國遭遇強度最高、范圍最廣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已達到強沙塵暴級別。”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說。據氣象衛星估算,可視的沙塵區面積約為46.6萬平方公里。
本次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主要起源于蒙古國。3月13日以來,蒙古國大部分省份相繼遭遇特大沙塵暴和暴風雪等災害性天氣。由于蒙古氣旋發展強盛,沙塵隨著氣旋后部的冷高壓東移南下影響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
10年來最強沙塵暴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共建共享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是現實和未來賦予當代人的使命。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最嚴峻的環境挑戰,任何行動的遲緩和建設的不足,都將導致全人類遭受大自然的無情懲罰。
也在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九次會議,研究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問題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國家自主貢獻最新舉措。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備受關注的兩會“熱詞”。3月12日,“十四五”規劃全文發布,要求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在新形勢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我國履行負責任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歷史擔當,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此背景下,“30·60”碳戰略目標逐步落地,意味著要一體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環境產業將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轉變,從過去的單因子控制向協同控制轉變,從環境產業常規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轉變。這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綠色+”理念將貫穿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美的一只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引起大西洋的一場颶風。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清潔美麗世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中國的實踐充分證明,綠色發展利國利民、功在千秋,這條路子是正確的,要堅定不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