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中國以今年6%的底線增長目標,向世界表明推動經濟持續復蘇的決心和信心。
把6%作為底線增長目標,體現了一種底線管理思維,意義在于封住下限、不設上限,這就給經濟增長托住了底,也為結構性改革留出了空間。敢于設置底線指標,這本身就體現了自信和底氣;善于進行底線管理,則體現了嫻熟的宏觀調控藝術。因此,“6%以上”的增長目標充分考慮了必要與可能、已知優勢和未知風險,是可行也是穩妥的,體現了經濟宏觀調控中的底線思維。
就今年而言,實現“6%以上”的增長目標,我們有信心更有基礎。今年1月至2月,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增長50.1%;2月份電影票房122.65億元,創造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活力足、后勁大,正如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兩會部長通道上所言:我們能夠有信心、有決心、有實力、有底氣實現今年提出的目標任務。更應看到,“6%以上”不僅是一個總量目標,也有著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涵。在兩會現場,代表委員們熱議通過5G、人工智能等賦能千行百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而且就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等提出一系列務實舉措,將進一步促進科技自立自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古人說“引而不發,躍如也”。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6%的底線上取得更好成績,為“十四五”開局起步打下堅實基礎;放眼長遠,“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將行穩致遠,在保持合理增長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