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李喆
近來,在北京市多個街道(鄉鎮)政務服務中心的總咨詢臺、窗口等位置,陸續出現了一些標識牌,上面赫然寫著“辦不成事”等一些字樣。它們是辦事機構針對辦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難雜癥”所開辟的專門渠道。有了它們,市民辦事遇到的難點堵點,就都有了“出口”。
據悉,所謂“辦不成事”,指的是辦事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未能實現成功受理、成功審批,或群眾多次來大廳未能解決問題等有關情況。而“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根據其職能設定,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員提出問題和建議,工作人員會將問題細致記錄并通過北京市統一的系統反映給相關部門。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就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想問題、做事情。唯有各級機關及工作人員將“辦不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以此轉變為“辦得成的事”,才能夠真正讓人民群眾滿意。“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值得點贊的還有就是能夠“辦成事”。一方面其背后有著一支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辦不成事”問題處理小組;另一方面也有著完備的工作機制,如,昌平區政務服務中心“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辦理專員會對提交的“辦不成事”反饋單進行匯總分析、追根溯源,形成工單派發給有關部門限期整改。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拉近的是民心。有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一則,群眾就有了傾訴或者尋求權威答案的地方,就能讓群眾辦事心里有底;二則,也有利于借機聽取群眾的意見,對于有關問題更可以實現“未訴先辦”;三則,更可以借此實現自我監督,以此提升政務服務的水平。“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創新政務服務的有益之舉,值得點贊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