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藤忠雄的重要作品《水之教堂》在復星藝術中心被等比例還原。
當被精細包裝的343箱展品途經三個國家一路漂洋過海,最終完好無損地抵達復星藝術中心時,這意味著“安藤忠雄:挑戰”世界巡回展在上海正式拉開了帷幕。在這80余件展品中,既有長至10米的巨幅圖繪,也有短至邊長為10厘米的線描手稿。從精細模型、書法篆刻、獨家影片,到旅行筆記和工程畫作,人們透過它們看到的不僅是安藤忠雄的設計作品,更是他步入耄耋之年,業已奮斗半個世紀,至今仍在挑戰拼搏的人生。
他幾乎是一個傳奇:從未接受過建筑學的科班訓練,做過拳擊手和卡車司機,一路浪游,自學成才,歷經人生中無數次至暗時刻卻屢敗屢戰,在54歲時摘得建筑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而后即便歷經幾次重病卻完全沒有停歇,連年高產,在世界各地留下200項足以影響和震撼城市心靈的建筑印跡。他將回顧自己一生的展覽命名為“安藤忠雄:挑戰”,因為他以自己內心所想的建筑為目標,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挑戰。“從50年前持續至今,我樂此不疲。”安藤如是說。
此前,安藤已在東京、巴黎和米蘭舉辦全球巡展,提到此次落地上海,他說:“我很高興能在上海這座世界級城市舉辦展覽,我們正在中國進行幾個項目,這促使我們抓住了難得的展覽機會。”在現場,我們仿佛跨越物理上的距離,在安藤作品所創造的光影罅隙間與他相見。“安藤忠雄:挑戰”展覽中的作品是安藤自1969年創立事務所以來在建筑創作上的精華。在發布會上,他自信滿滿地告訴人們:“盡管我因健康問題被摘除了五個器官,但我的精神還是很好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翳下,安藤無法親臨展場,但他堅持與團隊遠程合作,完成了一場全景沉浸式的視聽盛宴,以直擊人心的方式,鼓勵人們在挑戰中依然含有熱血澎湃的生活激情,對當下的世界而言具有非凡的意義。

復星藝術中心廣場上矗立著安藤忠雄設計的青蘋果雕塑《青春》,由此開啟此次他在中國的展覽。

《水之教堂》在將自然引入空間內部,同時在設計上保留了神圣與莊重感。

1.展覽現場展示的《住吉的長屋》模型與手稿。

2.安藤在直島創作的一系列項目是他的理想藍圖。

3.安藤最近設計了由原巴黎證券交易所改造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展出了項目的木質模型。

展覽位于復星藝術中心的一至三層空間,在規劃展覽和組建裝置作品時,安藤思考如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場地特性。同時,得益于復星藝術中心的獨特個性,展陳設計在每一層都富有視覺張力。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對應安藤在面對空間、城市、景觀和歷史給予的挑戰時的思索。穿行在具有清水混凝土肌理的展墻隔斷之間,人們在文字、圖畫和影像中可以感受到安藤條理清晰的邏輯和果敢、堅毅的個性——也許是他早年從事拳擊運動的關系,直面對手和困境的勇氣貫穿了他的一生。
在展品中,《住吉的長屋》模型體現了即便在逼仄、狹長的居住環境中,居民依然可以與風、光、水等自然元素進行對話;上海嘉定的保利大劇院模型和手繪稿表現了安藤在設計文化藝術空間時對城市肌理的回應。正如他自己所說:“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空間能夠激發人們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三層中央區域呈現的直島沙盤模型令人更直接地了解安藤的建筑理想。這個長達30年的宏偉系列項目在沒有總體規劃的情況下,以生物繁衍般的狀態自然推進:地中美術館、貝樂斯之屋、李禹煥美術館……每一座建筑都以謙遜的姿態與周邊的自然和景觀融合。展覽還帶來了安藤最近完工的、巴黎證券交易所改造項目涂鴉式的初期彩色概念手稿和極為精細的巨大模型,人們可以一窺他如何思考與平衡歷史遺跡保護和滿足當代空間需求……此外,展覽現場還等比例地還原了安藤的經典建筑——《光之教堂》與《水之教堂》,觀眾得以對他“教堂三部曲”中的兩座有沉浸體驗的機會。這也是此前巡回展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米蘭阿瑪尼劇場時都不曾實現的。安藤曾說:“了解一座建筑最好的方式不是讀書或臨摹,而是身臨其境地感受,或者將那處空間還原到你眼前。”
展覽中格外與眾不同也最令人心動之處在于,安藤并沒有視其為個人光輝職業生涯的回顧,而是帶著善意,親切地與參觀的人們分享、講述自己的故事——這里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建成的,也有未能付諸實踐的。“我希望來到這里的人們能帶著探索的心情觀展,也許看到某件作品會想,‘原來這里他也沒做成啊或者‘如果是我,就不這樣做。只要讓人們產生‘原來建筑是這樣的啊的想法,哪怕只是一點點,我也會非常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