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糧食安全,種業是基礎。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今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明確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聚焦種子科技創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為使提案更接地氣,去年兩會結束后,吳德很快組織課題相關成員和團隊深入脫貧攻堅和鄉村一線進行調研。結果表明,中國種子雖然品種數量繁多,但推廣面不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進口種子推廣面積卻比較大。
通過進一步調研,他們發現中國種子在不同區域選育后,在適應性、抗病力以及安全高產方面,確實與國外品種存在較大差距。這讓他們意識到,要獲取突破性、引領性品種,帶領中國種子產業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在種子的創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作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到今年吳德深耕畜禽養殖領域已長達30年。畜禽種業是肉、蛋、奶等主要動物食品和其他動物產品的源頭,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當前,我國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育種自主創新水平已經大幅提升,但在種豬、在產祖代蛋種雞、乳企奶牛等種源的進口方面,依賴性仍較為嚴重。吳德認為,中國唯有解決好以下五大突出問題,才能把核心種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那時,才能真正算端穩了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一是種子研發同質化嚴重,缺乏突破性品種。新品種審定渠道多,育種企業更傾向于選擇模仿市場上已有的優勢品種進行“修飾”育種,重復產生大量沒有實質性突破的“新品種”。
二是珍貴特有種質資源加速流失,保護和利用體系不健全。我國幅員遼闊,種質資源豐富,但這些資源的普查、收集和挖掘與開發利用不夠,比如我國地方品種資源喪失比例高達71.8%,開展深度鑒定評價和利用的種質資源不足10%,導致部分種質資源存在瀕臨滅絕的風險。
三是突破性新品種研發動力不足,自主創新機制不完善。種子研發是需要大量資金和科技投入的高科技行業,周期長、見效慢,特別是動物種業投入更大,周期更長。調研發現,動物種業的科技投入僅為植物種業的40%,同時仍未形成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十分有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自主創新機制缺乏核心競爭力。
四是缺乏穩定的、高水平的種子研發隊伍。種子研發隊伍數量龐大,但能長期穩定專注于種子研發的人員不多,高水平人才不足,特別是動物種業頂級人才嚴重不足,植物種業以院士、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等為領軍人才的數量較多,動物種業領軍人才的數量卻嚴重不足。
五是種子成果評價及轉化機制不完善。現行科研考核機制、科研成果轉化分配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種子成果轉化推廣方面的實用型人才也嚴重不足,每萬名農村人口中科技人員數量僅2.48名,科技支撐覆蓋強度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吳德建議:
完善種質資源庫,構建資源共享數字平臺,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建議構建全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基礎設施體系,開展種質資源登記,全面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落實加快推進各地各類種質資源庫建設計劃,保障種子資源信息共享,方便種子資源信息開發利用,建立種質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同時,適當開放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增加多樣性。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資料圖)
加大農業種業研發投入,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構建種業創新融合體。充分利用公共科研單位基礎研究的優勢,加大種子公益性研究的投入(特別是動物種業),將種質資源工作經費、研究經費、運轉經費、人員經費等落到實處,構建政府科研經費、育種企業研發配套經費、社會資金共同持續注資的育種創新融合體。增加對非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和種企的研發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倡有較強經濟實力和人才優勢的種企自辦科研,政策上可根據經營業績給種企提供優惠貸款,對企業育成的有突破性的新品種給予后補助支持等,同時將鼓勵科研院校的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政策落到實處。
提高種子新品種審定門檻與標準,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種子新品種審定特異性標準,構建統一開放的信息化查詢平臺,實現全國信息共享,嚴厲打擊不尊重知識產權的“修飾育種”行為,減少科研經費的浪費性投入。加快優勢特色農作物良種攻關,強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攻克商業化育種核心技術難關,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鼓勵科研育種原始創新,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新品種。
加快種子人才培養,構建有效的評價機制,形成高效的育種協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鼓勵企業引進高端新型育種人才。打通產、學、研壁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訂育種目標,積極轉化科研成果。積極推動創新種質及相關技術納入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掛牌交易,提高種質資源共享利用效率。
“畜禽資源開發,如果要選育一個突破性新品種,周期會很長,一般需要8到15年,甚至更長時間。”采訪中,吳德告訴記者,“作物的新品種選育一般僅需3到5年,即使如小麥這樣選育時間較長的,也就5到8年。相比之下,畜禽資源開發需要的周期更長,難度更大,投入更高。”
“以豬為例,選育一個新品種需要10年以上。”吳德進一步解釋,母豬受孕后需要114天才能產仔,加上豬仔生長時間,差不多一年才能產生1代。而至少5代以上,才能將篩選到的優良基因逐步穩定遺傳。
吳德希望,在種子產業上,國家能從頂層設計上加大經費投入和支持力度,并且持之以恒,長期支持。他建議國家成立專項基金,在專項經費支持下,讓科學家們能夠心無旁騖搞研發。切不可因某些外在因素的變化而導致中止,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