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對返鄉創業的支持。支持人才返鄉創業,意味著我國的鄉村正在等待無數寄理想于田地之間、融希望于鄉野之中的創業者落地、扎根。
將夢想的種子播撒在田野間,未來將生長出怎樣的可能性?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登云,浙江省人大代表、縉云縣老翁家庭農場經營者胡虹芳,河南省洛陽市人大代表、云海彩葉苗木基地總經理潘海云……作為返鄉創業的青年“代表”,他們回歸鄉土埋頭耕耘、成長為人大代表的歷程,也是一部在泥土間揮灑汗水、書寫青春壯美華章的無悔奮斗史。
“我想通過努力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創造更多的財富去幫助值得幫助的人。所以一路走來,我一直都非常勤奮、非常努力。”段西村“外來媳婦”潘海云說。
段西村,是潘海云的愛人段帥寧的家鄉。返鄉創業建立云海彩葉苗木種植基地,是偶然,更是夢想與現實相交的人生必然。“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一家苗木公司工作,有過兩年的打工經歷。”在苗木公司,潘海云學到了銷售技巧,也學會了苗木管理技術。
潘海云在貧困家庭長大,成長路途中常有辛苦為伴;焦裕祿的故事,是激勵她不斷奮進的精神能量。“雖然嫁到偃師市,但我永遠記得自己是蘭考人,要永遠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最終決定返鄉創業。
“我們在段西村承包了30多畝地。那時候沒有錢,投資的10多萬元都是我們東拼西湊借來的,就連地里種的苗都是別人的。”從承包土地到建設種植基地,從選定有發展前景的彩葉綠化苗木到著手培植,2014年,她做起了數十畝土地和自己人生夢想的“總規劃師”。
修枝、挖苗、裝車、銷售……苗木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潘海云都參與其中;在不知不覺間,她從一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變成了熟悉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理念的“新農人”。“我會努力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爭當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女農民。”潘海云說。
眾多如潘海云一般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都是過去數年間由鄉村吸納、在農業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人才的加入,正在為我國的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在胡虹芳工作的老翁家庭農場,創辦人和許多農場骨干都是返鄉創業大學生,他們不僅研發出全國領先的多肉植物種植技術,還開發出民宿、垂釣等諸多休閑觀光、娛樂體驗項目;朱登云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圍繞黑山羊養殖,探索出楊梅種植與山羊養殖“種養一體化”的農產品生產模式,打通產品從生產加工到增值銷售的“一條龍”全產業鏈,已經成為合作社發展的下一個“小目標”;黑龍江省黑河市人大代表、五大連池泉潤礦泉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亦楓,帶領員工利用當地的礦泉資源種植稻米,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產品品牌化之路……
鄉村原野廣袤無邊,有無限生機蘊藏其間,只等待懷揣鄉土夢想、掌握嶄新技能的新型人才,將知識和夢想播種在鄉間沃土中,化作“點石成金”的能量。這些人才,未來或許能夠發展為具備現代化生產經營理念的新型農民,或許能夠成長為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農村產業帶頭人。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于建嶸看來,建立起類似鼓勵性準入機制的培養體系,是引導人才返鄉創業的可行途徑。法國等許多國家都已經建立了農業的鼓勵性準入機制,無論生產農藥、售賣農產品,還是從事其他農業工作,都??必須取得相應的農業從業資格;取得從業資格后,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和扶持。
在云海彩葉苗木種植基地,潘海云既是基地發展的“規劃師”,也是親力親為的苗木產品銷售者。“最開始,只要網上有苗木求購信息,我們就會打電話過去。后來,我們也開始通過網絡宣傳自家的苗木產品。”網站、微信、抖音等平臺,都是潘海云宣傳基地苗木產品的傳播渠道。
我國各地的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建設,使電商成為連通起農業產品與外部市場之間的重要通道。在借助電商渠道銷售農產品的行家能手中,不乏返鄉創業人大代表的身影。胡虹芳所在的老翁家庭農場,將多肉植物和花瓶花盆捆綁在一起出售,創造出不少市場需求火熱的“爆款”商品;重慶市城口縣人大代表、巴渝東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袁金凱,利用自己的淘寶店鋪幫助農戶擴大農特產品的銷路,帶動了數千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在朱登云靖隆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產銷“一條龍”全產業鏈中,借助網店、微商等渠道出售本地特色農產品,更是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相對??粗獷的電商模式,鄉村已經存在了;而從粗獷式經營走向精細化、高端化,是未來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問題。電子商務進農村,不只是要把農村的產品銷售出去,更重要的是對外部市場進行分析,實現有組織、規模化的經營。經營性人才是當前的農村特別需要的。”于建嶸表示。
在于建嶸看來,選派優秀企業家到鄉村擔任第一書記等職務,是為農村引進經營性人才的有效舉措。“在煙臺,有不少村莊的第一書記是當地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本身就從事產業經營,他們將經營資源和經營能力帶到村莊,對村莊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非常強。”
對于真正能夠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返鄉創業青年人才,政府可以通過“樹標桿”的方式宣傳推廣,以榜樣的精神感染人。潘海云說:“政府把青年人才‘標桿宣傳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向他們學習,這也可以激勵有能力的青年人才積極參加更多活動,形成‘雙贏的局面。”
作為河南省返鄉創業青年的“標桿”人物,潘海云能夠當選為洛陽市人大代表,就與她多年來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關系密切。“我一直堅持參加各類創業比賽,付出了很多努力。市里的許多領導都認識我,他們認為,我是大學生返鄉創業和女性創業的典型。”
創業六七年,潘海云一手建起的苗木種植基地,已經不僅僅作為她追求理想的舞臺,也成了段西村和附近村莊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閑散勞動力就近就業的平臺。有11年黨齡的她,還被任命為洛陽市嵩縣田湖鎮小安頭村駐村第一團支部書記,2018年第一次入村時,她就連續21天挨家挨戶走訪、摸底村情,為扶貧工作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慰問敬老院、探望盲校和孤兒院的孩子等志愿活動,更是從學生時代延續到今天……
“能力有多強,責任就有多大。只有努力了,才會有收獲。”隨著努力的成果被組織看到、被人民認可,潘海云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為社會治理建言獻策。當選為洛陽市人大代表后,她提案建言涉及的領域中,除自己熟悉的園林綠化行業、所學的體育教育專業外,還延展到了鄉村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鄉村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等鄉村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農村,多數時間和土地打交道,招聘來的很多大學畢業生吃不了苦,待半年、一年或兩年就離開了。”對于鄉村人才難留的困境,潘海云有切身體會。
在于建嶸看來,鄉村要想留住人才,可以循著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走過的路,將返鄉創業人才納入??政府的人才扶持與考核制度中。“當年,日本、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將返鄉人才納入政府的統一管理。此外,還要創造使人才在鄉村發揮作用的條件,當返鄉創業人才感到自己在農村有施展才華的可能性時,人就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