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平 曲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130022)
“工業遺產”被認為是目前我國在歷史文化的保護領域中普遍通用的一個概念,其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文明的遺存,具有歷史的、科技的、建筑的和社會的價值[1]。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對于工業遺產的具體意義和內涵界定有著明顯的差異。從以往我國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程角度來看,經濟建設與歷史工業遺產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性,二者既有矛盾沖突卻又相互支持。 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可能會造成城市特色的缺失和工業歷史文脈的中斷。回顧這段歷史,能否有效地協調好城市的社會發展與工業遺產再生之間的關系,這是人們需要去探索和調查的重要課題。
文創(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智慧,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 對藝術產品進行藝術創作,并通過一些技巧和手工技術,生產出來較高的藝術價值產品。如字畫、手工藝品、文玩、家具等。相比于國外,我國的文創工廠改造出現較晚,從2000年之后,文創產業已在一些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開始逐漸興起并擴展至全國。
文創產業可以很好的將精神寄托和審美感覺賦予到產品中,其藝術價值超越了實用價值。 另外,工廠的特殊結構和閑置的功能可以很好的植入文創功能,讓文創產業與工業文化很好的融合,使得文化產業下的工業改造逐漸興起和發展。
工業遺產的開發模式分:自下而上式、自上而下式和兩者混合式三種。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一種出于實用的、自發性的,有機的行為。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由政府和建筑師主導, 將自我的某些政治需求或其他目的加于設計之上的一種模式,也是由政府介入,重新改造和規劃,發展為文化創意園區的行為。 而大多數文創類的工業遺產形成的模式屬于“自下而上”的單一模式,由于工業遺產建筑具有主體結構堅固、租金低廉、空間靈活等諸多優點,使得藝術家們紛紛入駐,逐漸形成藝術家工作和展示的地方。 后因其規模擴大,政府和大眾也漸漸發現了其中的商業價值,因此由政府來主導和規劃,使得開發模式逐漸趨于混合多元。 臺北的華山1914 文化創意園區在1987 年至1997 年間,最初只是在小范圍藝術界出名的藝術空間,后來臺北實施了“臺北閑置空間再利用”的項目政策,打造了一個集跨界藝術表現、文化創業產業與生活美學于一體的創意產業園,以此來促進臺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其開發模式也由單一轉向復合多元。
在工業遺產的初步開發階段,是由幾棟廠房建筑被開發和利用, 各自形成獨立的個體單獨發展,邊界明確。 隨著空間結構不斷變化,功能和業態產業漸漸增多,各種產業也漸漸融合,這些獨立的個體周圍會漸漸出現新的個體, 并呈現合并的趨勢,發展形態逐漸從“點狀”到“線狀”最后到“網狀”。 因此,工業遺產無論從產業布局還是功能分區上大多是呈現有機生長的狀態,邊界也由明確到模糊。
圖1 臺北華山1914 文化創意園區
工業遺產發展最初在20 世紀80-90 年代,是以藝術空間和藝術家工作室為主, 功能主體單一,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業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工業遺產的業態主體漸漸發展成了集商鋪、教育、餐飲、住宅、辦公、展覽、劇場于一體的文創聚集區, 使得工業遺產更有活力,功能主體也趨于多元化發展。
上海M50 創意園一開始是由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為主的視覺藝術產業園。 后由于金融危機的到來,藝術家們不得已離開了M50 創意園區。 沒有了藝術家們的支撐, 使得藝術品市場處于低迷階段,該地區不得不重新考慮其自身的定位,這吸引了那些能夠支付得起租金的商鋪,餐飲、教育等行業紛紛入駐M50,給當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隨著業態功能的不斷優化, 文創形式的不斷豐富,M50 已從一個單一的藝術家聚集區成為了一個集畫廊、 餐飲、藝術、教育于一體的文創聚集區,功能主體趨向多元化,營造出了蘇州河畔濃郁的藝術創意氛圍。
圖2 上海M50 創意園
工業遺產的功能業態是最能夠直觀的體現出文創產業的經營情況和主題特色的,功能業態的融合和變遷是促進和活躍工業遺產活力的主要因素,也能反映出文創產業發展的最終態勢,更能直觀的影響到文創工業遺產的發展。 隨著工業遺產的深入開發,單一的功能業態模式正朝著更為復雜多元混合模式方向轉變,逐漸形成了集藝術創作、文化交流、產品交易、餐飲娛樂、影視劇場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創聚集地。 功能業態的不斷豐富,廠區鮮明的文化特色,帶給了商家們更多的商機,也給藝術家們帶來更好的展示平臺,這些不僅增添了工業遺產的活力,也使得工業遺產能夠更加持續發展。
每個文創類型的工業遺產,都有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空間。 工業遺產內部空間改造,既要展示工業遺產廠房的特殊結構,又能夠將其內部空間充分的利用起來。 如可以利用不同層高的空間,以及各個樓層之間錯落有致的關系營造出豐富有趣的內部空間。 若在有巨大的設備和結構等富有標志性的構筑物的工業遺產改造中,將特色的部分加以保留,并豐富其周圍的室內空間形態,也可將這種形態得以延續到室外場地,做成具有特色主題的室外景觀。 若在有工業生產流線特色的工業遺產中,可以將生產流線加以保留,在改造過程中,模擬原來的生產流線形成獨特的參觀路徑,并設置最佳視角的停留點給參觀者更好地文化體驗。
另外,不同工業建筑形式,有著不同的功能置換方案。 如小尺度的獨立式多層建筑,適合小型功能業態入駐,同時也適合住宅和商業等其他功能[3]。而多跨的單層廠房, 則特別適合展覽功能的空間,同時也兼容零售、餐飲等其他功能;而多層聯排廠房,則具有多種功能融合的優勢,也能創造出更為豐富的公共空間。 挖掘工業遺產空間再生的特色,使整個工業遺產迸發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工業遺產再生與普通的建筑改造不同,工業遺產再生不是完全功能上的置換,而是質感上的再生,是弘揚和展示原建筑及原生產痕跡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利用,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上海船廠1862,這個已經有了150 年悠久歷史的工業遺產在隈研吾先生的手筆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和價值。 在改造時保留了原始船廠的主體結構,廢棄的材料被設計成藝術裝飾和路徑標識。 此外,為了能夠將空間更好的利用起來,在原有的結構基礎上增加夾層,可以從不同的方位和高度上欣賞內部工業感的氛圍。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老舊的設施、生銹的管道及風化的結構,與新建的構筑物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歷史感和工業感的空間,展現了新老建筑的交融, 表達了工業質感的再生,完美演繹了集藝術、商業、展覽、劇場和餐飲于一體的當代工業遺產藝術品。
圖3 船廠1862外景
圖4 船廠1862 內部空間
工業遺產被認為是工業經濟活動的基礎依據和寶貴財產,工業遺產的再生,對建筑本身來說不只是建筑的再生,還有對歷史信息的重新審視,和地域性文化的重新再現。 文創產業的植入,讓工業遺產的更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本文所思考的工業遺產再生的特征和策略,設計師們更應該關注工業遺產自身的價值和文化脈絡,在盡可能保留原有樣貌和特征基礎上,改造空間,打造特色,引進多種業態功能, 讓舊的工業遺產發生著新時代的生命,而新的內容在“舊”的襯托之下顯得更加有活力,使得工業遺產在新舊交融中得以生生不息[4]。 這也符合了“我國20 世紀建筑遺產”的發展脈絡和保護理念:“我們應敬畏遺產、守護地域特色,以全新的理念作為保護和更新的時代行動”。 現階段雖然我國在對文創產業下的工業遺產再生這個方面一直都是緊跟著時代潮流向前發展,但是大家都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共同去努力去探求其中所蘊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經驗。